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一“故”字,其他文字同此;帛书乙本损掩后句,《乙本释文》校补为“以觀其妙”。今前句从帛书乙本,后句则从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恒无欲也’与下句‘恒有欲也’...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龍(简作龙)”作“弄”(為“寵”的假借,上古“弄”、“寵”皆為来纽东部),“梡”作“患”。今从甲本。今诸通行本“龍(简作龙)”作“寵(简作宠)”,“梡”作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8_顾广圻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10_吴澄
吴澄云:“前章‘道之為物’,物谓德也。此章‘有物混成’,物谓道也。‘混’,‘渾’通。‘混成’,谓不分判而完全也。‘先天地生’,首章所谓‘天地之始’,四章所谓‘象帝之先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白玉蟾、磻溪、经幢、赵写本并作‘萬物作而不辭’。范谓杨孚、王弼同古本,则王确作‘不為始’。成疏曰:‘始,先也。’是成亦作‘不為始’。伦按:当依王弼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...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4_易顺鼎
《老子》10_音韵_05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4_奚侗
奚侗云:“《吕览·先己篇》:‘所事者,末也。’高诱注:‘事,治也。’又《本身篇》:‘以全其天也。’高诱注:‘天,身也。’《说文》:‘嗇,爱濇也。’嗇以治人,则民不劳;嗇以治身,则精...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范本‘知’作‘為’。刘惟永《道德真经集义》引王本经文作‘愛民治國;能无為乎?···’强本成疏:‘接物之行,莫先治國爱民。知,分别智也。’‘无知’,当从易顺鼎说作‘无以知...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范‘愚’上有‘獨’字,各本并无。譣弼注曰:‘绝愚之人,心无所别析,意无所好欲,犹然其情不可睹,我颓然若此也。’则王亦无‘獨’字。无者是也。盖涉上句而衍。馆本‘愚’作‘...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虚静恬淡无為也,天地、人物得之以运行生育者,无不為也。王侯若能守道而虚静、恬淡,则无為矣;萬物將自化其虚静恬淡,则是无不為矣。化者虽有气质昏膈、躁动多欲者,亦將不待教令...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09_张煦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俞说非。《老子》原本作“恒”而不作“常”,绝非“上”义也。又,“恒”为《老子》书中所用楚语,其义为“大”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二云:“恒,言既广又大也。荆(楚)、扬之间凡言广大者...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6_唐玄宗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6_陈柱
陈柱云:“‘言有宗,事有君’,此二句各本在‘莫能行’下,今移上。”水海按:陈柱本把这两句放在本章节之首,石田羊一郎亦如此。水海谓此二句不必提上也。这是老子自谓己之言论有主旨(参看河...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天下’之上,傅奕本、范应元本、帛书乙本(甲本缺文)有‘夫’字,范注:‘夫字,阮籍同古本。’‘夫’乃发语词,有之,于文气為长。劳健断‘夫’字属上句读,他说:按此‘夫’字,...
《老子》52_07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有“歸”字,正与帛书本合,说明至少汉初《老子》有“歸”字。《老子》亦曾说过“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”(通行本第十六章)、“绳绳不可名,復歸于无物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6_饶宗颐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“恒且”二字,后句同此;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“有”假作“又”。今前句从乙本,后句从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此二句,通行本作‘常有司殺者殺’,无‘若民恒...
《老子》48_述评
《老子》02_音韵_05_陶邵学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许抗生、张松如皆据《庄子·天下篇》‘謬悠之说’一句,许谓‘謬义為胜,今从乙本’;张謂‘疑当作攸,读為悠,意為謬悠虚远。’按《天下篇》‘古之道术有於是者,庄周闻其风而悦之。...
《老子》37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法地,□法□,天法□,□法□□”,第二句损掩“地”和“天”,第三句损掩“道”,第四句损掩“道”和“自然”,帛书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同此四句。今从乙本。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2_薛蕙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故《老子》曰:貴必以賤為本,高必以下為基。’是為《老子》原文。《原道训》‘是故貴者必以賤為号,而高者必以下為基’,上无‘故《老子》曰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