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不忘’,按‘亡’、‘妄’、‘忘’三字古皆可通用,但各自的本义迥然不同,《老子》此文所用究竟孰为本字,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。河上公注(见上引文)此乃謂人未死...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作“人”是。此“人”为泛指,不仅包括“人君”(指“俗君”),也包括一般“民众”。韩非作“人”是,释之为“众人”则不确;河上公作“人”是,训为“人君”亦不确;至王弼始改“人”...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2_柳存仁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士’亦君也。四十一章‘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;不笑,不足以為道。’‘上士’即上等之君,‘中士’即中等之君,‘下士’即下等之君也。...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7_唐玄宗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室町本有‘焉’字,与广明本同。‘六親’,王注:‘父子、兄弟、夫妇也;’《吕览·论人篇》曰:‘何谓六戚?父母、兄弟、妻子;’譣义作‘孝慈’二字是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7_魏稼孙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2_刘师培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07_毕沅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41_12_校笺_03_马叙伦
《老子》75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6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河上公本此句之上,有‘罪莫大於可欲’一句。据《韩非子·解老》,则此句当有。惟《韩非子》作‘禍莫大於可欲’,误也。其上文曰:‘夫上侵弱君,而下伤人民者,大罪也;’则本是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8_王安石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10_王弼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翕”。吴澄即云“‘歙’,音‘翕’”,“翕”当為本音本字。在《老子》第三十六章“将欲翕之,必姑张之”文中,帛书乙本作“擒”,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翕”。此...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或彊或剉’,严遵、王弼、傅奕、阮籍同古本。‘剉’,寸卧切,折伤也。河上公改‘剉’作‘羸’。今仍从古本。”水海按:王弼本本句不同古本,而作“或强或羸”。范氏之说有误。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3_高明
高明云:“俞、孙、奚三氏之说皆通,尤以奚侗举‘兑為口’引申為人之耳目鼻口,谓‘塞兑、閉門,使民无知无欲,可以不劳而理’,更切《老子》经义。帛书甲本作‘塞其’,‘閎’字也写作‘悶’。...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恬’,嫌反,本或作‘栝’,梁武音脍。‘澹’,徒暂反,本亦作‘惔’,音同;又音谈,字同;河上本作‘恢’,梁武云:‘苦回反;’简文‘恬惔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’,‘牝’,频忍反;‘牡’,牟后反;‘全’,如字,河上作‘峻’,子和反,本一作‘朘’。《说文》:‘子和反’,又‘子壘反’,云‘赤子阴也,子垂反。’”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6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唐景龙碑作‘明白四達,能无知’,其义并胜,当从之。‘明白四達,能无知’,即‘知白守黑’之义也。王弼本误倒之。河上公本两句并作‘无知’,则词复矣。”水海按:王弼本作“愛...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12_肖天石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2_石田羊一郎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是以聖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劌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上义篇》均同此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‘劌’作‘穢’。顾本成疏‘不穢而穢’,节解‘不可以穢浊妨道行也’,是成、节...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5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夫五味之于口,五音之于耳,世皆沉溺而不知反者,以其悦之于口耳之间也。惟道之于口,则非味而常淡然耳。惟其不悦于味而視道之无味,不悦于声而視道之无声,则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