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损掩“劍(简作剑)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虞世南本、景龙本、罗卷本、李约本、吕知常本、张之象本...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5_成玄英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8_黄茂材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7_吴雲
《老子》81_02_校笺_06_清世祖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5_朱谦之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知足之人,衣不求于文锦,布衣足以为暖;食不求于百味,藜藿足以为饱,视听言动,无往不是克己之功,卓然而守,身安而道泰,超然自得,进退以无忧,困辱之端于何有乎!知止之人,止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陵行不□矢虎”,损掩一“辟”字,据乙本补;“矢”为“兕”(sì)的假借(二字皆属脂部,为叠韵假借)。帛书乙本第四字作“辟”,为“避”的古字,高明谓“辟”为“避”的...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食,貨□□□”,“食”前损掩一“猒”字,“貨(简作货)”后损掩“财有餘”三字;帛书乙本作“猒食,而齎财□□”,“財(简作财)”后损掩“有餘(简作馀)”二字,《...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脩之國,亓德乃夆”,“邦”作“國”,“丰”作“夆”。据帛书甲本下文“以邦觀邦”推断,甲本此处第一句,应作“修之邦”(“修”字据甲本上文“修之□”推...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寇、白、张嗣成、二赵、臧疏、易州及《治要》、《后汉书·梁冀传》注、《李固传》注引并作‘功成、名遂、身退’。《淮南子》‘道’下有‘也’字。《牟子·理惑论》引一同此(傅奕本...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四十五章曰:‘清静為天下正’,义同。《吕氏春秋·执一篇》:‘执一為天下正。’(高注:‘正,主也。’)《尊师篇》:‘有大势可以為天下正矣。’句法并与《老子》同。”
《老子》21_述评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飄風,狂疾之風也。驟雨,暴急之雨也。夫風者所以散物,雨者所以润物,若狂疾暴急,則害物而不久。以况言教所以诠理,若执滞教,则无由悟了,必失道而生迷。故風雨不可飘骤,言教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3_严復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4_严可均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8_罗运贤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4_吴澄
吴澄云:“‘牝常以静勝牡,以静為下’,牝不先动以求牡,牡常先动以求牝。动求者招损,静俟者受益,故曰:‘以静勝牡’。动求者居上,静俟者居下,故曰:‘以静為下’。或曰‘牝’字其一疑衍。...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69_音韵_04_古棣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5_蒋锡昌
《老子》24_05_校笺_06_憨山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按:今验之帛书,王弼实近古本。惟后人每依《韩非子·解老》及《牟子·理惑论》所引,都有‘强字之曰道’句,且《庄子·则阳篇》郭注亦曰:‘而强字之曰道;’遂谓以理而推,‘大’...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14_古棣
古棣云:“以傅奕本、河上公古本(古棣指王羲之本)为长(二本皆作‘故善者果而已矣’)。此句与上文有逻辑上的因果联系,所以应有‘故’字;无‘矣’字语气不足,於诗的节奏求之,亦应有‘矣’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