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165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5_许抗生

<p>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5_许抗生</p>-齐物书舍
许抗生云:“歙歙,甲本作‘’,乙本作‘欱欱’,傅奕本、严遵本、通行本皆作‘歙歙’。、欱欱,当為歙歙之异体。河上公本则作‘怵怵’,与帛书异。”
03810

《老子》02_音韵_04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02_音韵_04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按:‘辭’,敦、遂本、傅、范本作‘始”,‘居’,敦本作‘處’。高本汉以‘始’与‘事’、‘教’、‘有’、‘恃’叶韵,‘處’、‘處’与‘去’叶韵。又‘教’,宵部,‘事’、‘...
0385
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6_武内义雄

<p>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6_武内义雄</p>-齐物书舍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作‘襲常’。”
03814
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8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8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成疏曰:‘政,谓名教法律也;治,辑理也。’是成亦作‘以政治國’。各本及《尹文子·圣人篇》引作‘正’,是;‘正’与‘奇’对文。‘治’,臧疏作‘理’,盖避唐高宗讳改也。柰卷...
0388
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7_杨树达

<p>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7_杨树达</p>-齐物书舍
杨树达云:“按:‘其’,豈也。”水海按:高亨亦谓“其”犹“豈”,并说“正”下脱“善”字,将经文补作“其无正善”,译为“难道没有正确和良善吗?”此备一说。
0388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7_魏源

<p>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7_魏源</p>-齐物书舍
魏源云:“各家‘邦’作‘國’,避汉讳改也。此章皆从《韩非子》,惟末句‘借’字,各家皆作‘示’。此从《说苑·君道篇》所引。”
03812
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6_清世祖

<p>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6_清世祖</p>-齐物书舍
清世祖注云:“此章借大國、小國,以喻知道之人,宜谦宜静也。為大國者,能自卑下,则可以合天下之交。其下者,譬如牝然,牝者以静而勝其牡者也。惟静惟下,而牝以勝。知道者法之,故以大國而下...
03813
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9_水海

<p>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9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“是以”,即“以是”的倒装,惯用词组,意思是“因爲这个”,今译一般為“因此”,或译注“是以”为“因此,以···”(任继愈译文),实为误译。“猶難之”:“猶”即尚...
03811

《老子》64_04_校笺_03_水海

<p>《老子》64_04_校笺_03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此两语言“其事未彰著,微小易散去也”(河上公注)。
0389

《老子》81_述评

<p>《老子》81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这一章节老子通过“信”与“美”、“知”与“博”、“善”与“多”的关系问题,提出了矛盾对立的辩证思想。 “信”与“美”、“知”与“博”、“善”与“多”的关系,实质上反映了真假、善恶、...
0389
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7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7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此两句言最有德的人,因循自然,不表为外在形式上的“德”,所以有德。
0386

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03_彭耜

<p>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03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惟道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并作‘唯’。《广韵》:‘唯,以追切,独也。’”
0387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將恐蹶’,蹶,蹇月反、其月反。”
03813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2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2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吾何知万物本始皆禀于道,道必度閲之,令达其生成用然哉?答云:‘以此甚精、甚信,凡今万物皆稟生成,故知之尔。”
0387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8_毕沅

<p>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8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王弼作‘輿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同弼。陆德明以为弼本亦作‘譽’。《谷神子》、《指归》又作‘造輿於无輿’。”
0389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4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4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正’字,王弼同古本,一作‘直’。曲己以从道則全,枉己以从道則正。”
03810
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9_王安石

<p>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9_王安石</p>-齐物书舍
王安石注云:“‘湛’,静也。言其道湛静,虽不见其迹,然又似或存。”
0385
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0_武内义雄

<p>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0_武内义雄</p>-齐物书舍
武内义雄云:“按《释文》唯出一‘繩’字,谓‘河上本作繩’,其义不可能解。卢文弨考证谓‘当是作繩繩’。王本既作‘繩繩’,则河上本作‘繩繩’,亦无以异于王本。旧钞河上本‘繩繩’下有‘兮...
0389
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10_陈鼓应

<p>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10_陈鼓应</p>-齐物书舍
陈鼓应云:“‘莅’,同‘蒞’,临。林希逸本‘莅’作‘蒞’。帛书乙本‘莅’省作‘立’。”
0389
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2_武内义雄

<p>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2_武内义雄</p>-齐物书舍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无此二句。”水海按:敦煌庚本,敦煌壬本有此二句,敦煌辛本无此二句。
0385
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0_毕沅

<p>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0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‘魄’,河上作‘泊’,王弼作‘廓’。今世所传河上本作‘怕’,弼本作‘泊’。按《说文解字》:‘怕,无为也。’是作‘怕’亦通。古无‘廓’字。”
03813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甲本作“金”,当為“全”之形讹。“曲則全”,“曲”,《说文》:“象器曲受物之形。”弯曲之谊。“全”,《说文》:“完也。篆文全从玉,纯玉曰全。”“曲則全”即“委曲求全”之义。...
03815
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6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6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人之生也,和气流行,自然以之柔弱。人之死也,和气离散,四肢以之堅强。言此者,示柔弱堅强为生死之戒。萬物草木,气聚而生,故枝叶敷荣而柔脆,气竭而死,则条干变衰而枯槁。”
03812
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7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7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或呴或吹’。”
03813
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地□間,□猶橐籥舆”,前句损掩“之”字,后句损掩“其”字,“與”音假作“舆”(上古二字皆为余纽鱼部);帛书乙本作“天地之間,其猷橐籥舆”,“猷”则為“猶(今简...
03814
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13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13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嚴”、“儼”通。“嚴”,嚴肃,端庄,恭敬。《玉篇·吅部》:“嚴,鱼杴切。敬也。”《礼记·祭礼》“嚴威儼恪,非所以事亲也”,孔颖达疏:“嚴谓嚴肃。”“儼”,庄重,恭敬。《尔...
0387
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渾兮其若濁’,渾,上声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3_张煦

<p>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3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‘靖’,吕等作‘静’,下同。”
03812
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5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5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猶兮其贵言哉’,‘兮’、‘哉’二字,严遵同古本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20_音韵_02_邓廷桢

<p>《老子》20_音韵_02_邓廷桢</p>-齐物书舍
邓廷桢云:“恶、若为韵。古音善惡、好惡皆作去声,后世强分善惡之惡,为入声。‘若’字,《诗经·烝民》與‘赋’韵,《大田》、《闷宫》皆與‘硕’韵。‘硕’古音與‘柘’韵同。《生民》‘柘’...
038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