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17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5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5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首章‘无名,天地始;有名,萬物母’。以无名与有名对,天地与萬物对,始与母对。此章亦言有无,则‘天下萬物’,当作‘天地萬物’,于义为优。”
0399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当作“天下之物”,马叙伦说是。唯谓“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”为《淮南子》语羼入者则谬也,帛书本则有此语,当为《老子》原文。 又,蒋锡昌云:“‘有’,即‘有名’,‘无’即‘...
05211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7_高亨

<p>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7_高亨</p>-齐物书舍
高亨云:“有者,萬物之母之名相也;无者,天地之始之名相也。”
0355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8_陈鼓应

<p>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8_陈鼓应</p>-齐物书舍
陈鼓应云:“‘有’,和一章‘有名萬物之母’的‘有’相同。但和二章‘有无相生’及十一章‘有之以为利’的‘有’不同。二章与十一章上的‘有’,是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;而本章的‘有’,是意...
03411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9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9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蒋锡昌、高亨之说是也。本章的“有”,亦即“有名萬物之母”、“有无相生”的“有”。“有”,实有,即指“有名有形之物”,类似古希腊初期哲学家所说的“实是”(见《形而上学》)。周...
0359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缺一“生”字,今据通行本校补。
0299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2_文子

<p>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2_文子</p>-齐物书舍
《文子·道原篇》云:“有形产於无形,故无形者,有形之始也···有名产於无名,无名者,有名之母也。”
03514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3_周立升

<p>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3_周立升</p>-齐物书舍
周立升云:“老子所说的‘无’,不仅是表示事物的实体性的范畴,而且还是表明事物的辩证性的范畴。所谓辩证性的范畴,就是说,‘无’是对‘有’而言,‘有’是对‘无’而论。没有‘无’也就无所...
04910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4_詹剑峰

<p>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4_詹剑峰</p>-齐物书舍
詹剑峰云:“‘无’,并不是‘绝对没有’,却是可能的有,在潜伏状态的有,就是有的可能性,化生的萌芽和起始。至于具体的特殊物,就是这种萌芽的发展,就是这种可能性的现实,实现了的潜能。例...
0438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5_陈鼓应

<p>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5_陈鼓应</p>-齐物书舍
陈鼓应云:“‘无’和一章的‘无名天地之始’的‘无’相同。但和二章‘有无相生’与十一章‘无之以为用’的‘无’不同。二章与十一章上的‘无’,是指现象界的非具体存在物;而本章的‘无’是意...
05212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周立升、詹剑峰之说是。“无”,即“无名天地之始”、“有无相生”的“无”,它不是“虚无”,更不是黑格尔的“纯无”,也根本不是“存在于头脑中的观念性的东西”。作为一个哲学概念,...
02810

《老子》40_音韵_01_江有诰

<p>《老子》40_音韵_01_江有诰</p>-齐物书舍
江有诰、姚文田、奚侗皆认为此章无韵。邓廷桢、陈柱、高本汉皆认为:動、用韵。孔广森《诗声类》(四)阳声四东、钟、江合一部,并收“動”、“用”二字,引《老子》曰:“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...
02912

《老子》40_音韵_02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0_音韵_02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反也者道之動也,弱也者道之用也。”動、用为韵,二字皆为东部。“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。”有【xǐwe】,之部,无【mǐwa】,鱼部。上古楚音阴声韵之部〔e】和鱼部【a】可以相通...
0345

《老子》40_今译

<p>《老子》40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向着对立面转化的,是道的运动;保持着柔弱状态的,是道的作用。天下的万物,都是从有名有形的东西转化而来的,有名有形的东西,又是从无名无形的东西转化而来的。
0305

《老子》40_述评

<p>《老子》40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《老子》这一章讲的是矛盾的双方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问题。 “反也者,道之动也。”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,都是依循着某些规律的,其中,一个规律就是“反”:事物向相反的方向...
05411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,皆同帛书乙本。
0239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2_河上公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2_河上公</p>-齐物书舍
河上公注云:“‘道生一’,道始所生者,一也。”
02813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3_严遵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3_严遵</p>-齐物书舍
严遵云:“道虚之虚,故能生一。有物混沌,恍惚居起。轻而不发,重而不止,阳而无表,阴而无里。既无上下,又无左右,通达无境,为道纲纪。怀壤空虚,包裹未有,无形无名,芒芒澒澒,混混沌沌,...
0335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4_淮南子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4_淮南子</p>-齐物书舍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云:“道曰规始于一,一而不生,故分而为阴阳,阴阳合而萬物生。”
03914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5_王弼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5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云:“萬物万形,其归一也。何由致一?由于无也。由无乃一,一可谓无?已谓之一,岂得无言乎?有言有一,非二如何?有一有二,遂生乎三。从无之有,数尽乎斯,过此以往,非道之流。故萬物...
0266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6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6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道者虚极之神宗,一者冲和之精气,生者动出也。言道动出和气,以生于物,然应化之理由自未足,更生阳气,积阳气以就一,故谓之二也。”
0338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7_苏辙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7_苏辙</p>-齐物书舍
苏辙云:“夫道非一、非二,及其与物为偶,道一而物不一,故以‘一’名‘道’,然而道则非一也。”
0457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8_吕吉甫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8_吕吉甫</p>-齐物书舍
吕吉甫云:“道之在天下,莫与之偶者。莫与之偶,则一而已矣。”
02814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9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9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道始所生者一,一即道也。自其名而言之,谓之道;自其数而言之,谓之一。三十九章‘天得一以清’,言‘天得道以清也’,此其证也。”
05310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10_奚侗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10_奚侗</p>-齐物书舍
奚侗云:“《周易·系辞》:‘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’道与易异名同体,此云‘一’即‘太极’,‘二’即‘两仪’,谓天地也。天地气合而生和,二生三也。和气合而生物,三生萬物也。”
0377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11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11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释“一”为“道”说,非也。河上公谓“一”为“道始所生也”。显然,“一”不是“道“一”,即为“元气”。据《老子》下文云:“萬物负阴而抱阳”,可知“一”指“阴阳未分的混沌元气”...
04412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三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损缺“萬物”二字,今据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等本校补。
0457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2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2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文选·鹩鹪赋》注引‘道生萬物’,盖节文。《游天台山赋》注引、《晋书·纪瞻太极论》引同此(即‘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’)。”《黄帝内经·大素》卷十九《知鍼...
02712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3_河上公

<p>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3_河上公</p>-齐物书舍
河上公注云:“一生阴与阳也。阴阳生和、清、浊三气,分为天、地、人也。天、地、人共生萬物也。天施地化,人长养之。”
0369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4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4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言道动出和气,以生于物,然后化之理由自未足,更生阳气,积阳气以就一,故谓之二也。纯阳又不能更生阴气,积阴就二,故谓之三。生萬物者,阴阳交泰,冲和化醇,则遍生遮汇也。”
040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