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弼注曰:‘天下之物皆有以为生’;是王亦作‘之物’。今作‘萬物’者,后人据河上本改也。···馆本‘下’作‘地’。‘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’,乃《淮南子》语羼入者。第...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5_朱谦之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天下之物”,马叙伦说是。唯谓“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”为《淮南子》语羼入者则谬也,帛书本则有此语,当为《老子》原文。 又,蒋锡昌云:“‘有’,即‘有名’,‘无’即‘...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7_高亨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8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有’,和一章‘有名萬物之母’的‘有’相同。但和二章‘有无相生’及十一章‘有之以为利’的‘有’不同。二章与十一章上的‘有’,是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;而本章的‘有’,是意...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、高亨之说是也。本章的“有”,亦即“有名萬物之母”、“有无相生”的“有”。“有”,实有,即指“有名有形之物”,类似古希腊初期哲学家所说的“实是”(见《形而上学》)。周...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2_文子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3_周立升
周立升云:“老子所说的‘无’,不仅是表示事物的实体性的范畴,而且还是表明事物的辩证性的范畴。所谓辩证性的范畴,就是说,‘无’是对‘有’而言,‘有’是对‘无’而论。没有‘无’也就无所...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4_詹剑峰
詹剑峰云:“‘无’,并不是‘绝对没有’,却是可能的有,在潜伏状态的有,就是有的可能性,化生的萌芽和起始。至于具体的特殊物,就是这种萌芽的发展,就是这种可能性的现实,实现了的潜能。例...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5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无’和一章的‘无名天地之始’的‘无’相同。但和二章‘有无相生’与十一章‘无之以为用’的‘无’不同。二章与十一章上的‘无’,是指现象界的非具体存在物;而本章的‘无’是意...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周立升、詹剑峰之说是。“无”,即“无名天地之始”、“有无相生”的“无”,它不是“虚无”,更不是黑格尔的“纯无”,也根本不是“存在于头脑中的观念性的东西”。作为一个哲学概念,...
《老子》40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40_音韵_02_水海
《老子》40_今译
《老子》40_述评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2_河上公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3_严遵
严遵云:“道虚之虚,故能生一。有物混沌,恍惚居起。轻而不发,重而不止,阳而无表,阴而无里。既无上下,又无左右,通达无境,为道纲纪。怀壤空虚,包裹未有,无形无名,芒芒澒澒,混混沌沌,...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4_淮南子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萬物万形,其归一也。何由致一?由于无也。由无乃一,一可谓无?已谓之一,岂得无言乎?有言有一,非二如何?有一有二,遂生乎三。从无之有,数尽乎斯,过此以往,非道之流。故萬物...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6_唐玄宗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7_苏辙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8_吕吉甫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9_蒋锡昌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10_奚侗
奚侗云:“《周易·系辞》:‘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’道与易异名同体,此云‘一’即‘太极’,‘二’即‘两仪’,谓天地也。天地气合而生和,二生三也。和气合而生物,三生萬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释“一”为“道”说,非也。河上公谓“一”为“道始所生也”。显然,“一”不是“道“一”,即为“元气”。据《老子》下文云:“萬物负阴而抱阳”,可知“一”指“阴阳未分的混沌元气”...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文选·鹩鹪赋》注引‘道生萬物’,盖节文。《游天台山赋》注引、《晋书·纪瞻太极论》引同此(即‘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’)。”《黄帝内经·大素》卷十九《知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