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9_音韵_02_古棣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朝甚除”:“朝”(cháo),陆德明谓“直遥反”,指朝廷宫殿。“除”,有以下几种解释:(1)洁好、整洁,如王弼等注;(2)完美,如陈懿典谓“朝廷虽甚美”是也;(3)除去,开也,...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5_易顺鼎
《老子》31_音韵_01_朱谦之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道藏王弼本‘可’作‘所’,正與注合,当据改正。胡谓‘殆’当作‘治’;然十六章‘没身不殆’;二十五章‘周行而不殆’;五十二章‘没身不殆’;四十五章‘知止不殆’;连此言...
《老子》33_音韵_05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“旁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、许抗生和高明则校为“並”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、宋刊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...
《老子》65_06_校笺_05_马其昶
马其昶云:“‘楷式’,承‘古之善為道者’而言,盖以智治國,不以智治國两者,古皆有知之矣,亦各有楷式可以师法。能知与物反而实大顺者之楷式,乃可謂之玄德。”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使有什伯之器’,敦煌辛本作‘使民有什伯之器’,庚本作‘使人有仟伯人之器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敦煌庚本后句作“使有阡陌人之器而不用”。罗失校也。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,今从帛书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‘安其居,樂其俗’。”按: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、敦煌庚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...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太上之慈,视天下如一家,视万民如一身,天下共入于陶成之内,万物咸遂其生成之泽,是慈之量也。太上之儉,以无為而节天下之有為,以无欲而化天下之有欲,天下归于儉,则奢侈之风不...
《老子》68_音韵_03_水海
《老子》70_04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9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此幢存字无几,中惟‘喘者不文’句(按‘文’字为‘久’字之误),为今世所传版本及他石刻所无。易州‘李者’,‘李’,原刻偏右,疑是‘’字失刻左半。严作‘牵’,谓当是‘夅’,...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9_朱谦之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質直若渝’,李‘渝’羊未切,变也。司马‘真’作‘直’。”按:彭氏《道德真经集注》载经文为“質真若渝”,而《道德真经集注·释文》则作“質直若渝”。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无‘夫’字。‘其手’御注、王弼作‘其手矣’,河上作‘其手者矣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作“希有不傷其手矣”,宋刊河上公本作“希有不傷手矣”,与严可均所见本不同。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04_张煦
《老子》76_音韵_03_水海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吴澄说以主左契者為主财物者,而不向人取财物释之,是'主财说';蒋锡昌说以债权人与負债人双方换契方法释此两句,是為'换契说';高亨说以'吉事尚左'為据,认定執左契者為尊来释之,是為...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9_水海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7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恒无心’,河、傅、王、范以及唐宋以来诸今本,大都误作‘无常心’,因在‘常心’二字上大做文章。焦竑《老子翼》说:‘无常心,心无所主也。’高亨《正诂》说:‘常心者,固有之...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為天下溪,恒德不雞”,“離(简作离)”假借為“雞”(“離”上古為歌部,“雞”為支部,歌支对转而合韵,故“離”可假為“雞”,属转音假借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...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庄子·在宥篇》云:“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,莫若无為。”郭庆藩注:“不得已者,非迫于威刑也。”《庄子》文与《老子》语义同。“為”,指“有為”,强力去做。治理天下的最好办法...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淈(qū)”。《逸周书·五权》:“极赏则淈,淈不得食。”《荀子·宥坐篇》:“其洸洸乎不淈尽,似道。”注:“淈读為屈,竭也,似道之无穷也。”淈,则当竭尽解。...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08_罗振玉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□也”,损掩“知足者,富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白文本、范应元本皆同此,与帛书乙本合。其他诸本皆无“也”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