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4_音韵_04_徐梵澄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喻老》二篇引‘咎莫大於欲得’句,‘大’均作‘憯’。《解老》此语上文云:‘苦痛杂於肠胃之间,则伤人也憯,憯则退而自咎;’即释此‘僭’字之义也。‘憯’与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17_吕纯阳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05_薛蕙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綵’,严、范、磻溪、楼正作‘采”。‘綵’与‘采’同,《说文》‘从糸,采声’,《一切经音义》引《尚书》云:‘吕五綵彰施于五色。’《考工记》云:‘五綵备者,谓之繡。’陈景...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‘亡’,各本皆作‘已’。高亨说:‘已当作亡,形近而伪。’此说是。惟三十章者当作‘已’,与‘道’、‘老’谐韵;本章当作‘亡’,与‘强’、‘祥’、‘明’、‘常’为韵。俞樾说: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5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‘妨’,伤也。‘難得之貨’,谓赵璧隋珠、珍贵金银珠玉等物。心贪意欲,不知厌足,则行伤身辱也。”成玄英疏云:“佳丽之物,贪著爱玩,為生死之因,于脩道行中大為妨碍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12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王弼及《释文》‘判’作‘泮’,乃借如冰泮字,亦与‘判’义相通。惟‘破’字,诸家虽多用之,而不叶于韵,盖误,此奚侗说也。但于思泊先生则谓:‘古韵破歌部,散元部,歌元对转。...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熙熙’与《庄子·马蹄篇》‘含哺而熙’,《列子·杨朱篇》‘熙熙然以俟死’之‘熙’字义同。‘熙熙’即‘嘻嘻’,《书钞》一五引《庄子》‘熙’作‘嘻’,《初学记》九、《事文类...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,天大,地大,王亦大”,损掩“道大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四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5_俞樾
俞樾云:“按《释文》河上公本,‘紛’作‘芬”;然‘芬’字无义。此句亦见五十六章,河上公于此注云:‘紛,结恨也···’于彼注云:‘紛,结恨不休···’注义大略相同。则河上本‘芬’字,...
《老子》52_01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及《文选·思玄赋》注引并无‘可’字,是。河上注曰:‘始,道也,道為天下萬物母也。’成疏曰:‘始道本;母,道迹也。夫玄道妙本,大智慧源,超绝名言,离诸色象,天下萬...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以道佐人主者’,按《治要》引无‘者’字。‘不以兵彊天下’,按‘彊’字,罗卷同,各本作‘强’,下同。臧疏、罗卷及《治要》引‘彊’下并有‘於’字。譣弼注曰:‘尚不可以兵强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7_王弼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見素抱□□□□□”,损掩“樸”和“少私寡欲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見素抱樸,少□而寡欲”,损掩一“私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前句从乙本,后句从《...
《老子》40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4_张舜徽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3_冯达甫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16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本‘大国者下流也,天下之牝也’,言大國如自谦似水而居下,可为‘天下之牝’。‘牝’乃雌性动物之总称,《说文》云:‘畜母也。’老子将其比作始生宇宙万物之母体,称为‘玄牝’...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4_朱谦之
《老子》69_03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7_朱谦之
《老子》52_06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武内义雄谓‘見小曰明’之‘小’字,為‘常’字之坏体,以五十五章‘知常曰明’為证。此说甚辨。惟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云:‘見人之所不可見谓之明;’则見小曰明之说,更為可通。又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孰能濁以止,静之徐清’,奚侗《老子集解》如此。依河上注语增‘止’字。傅奕‘止’作‘澄’,‘静’作‘靖’,‘之’后有‘而’字。《永乐大典》王本与道藏陆希声、吕惠卿、邵若...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今多数通行本无“安”字,当从帛书本补正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孝慈”。“子”虽与“慈”可通假,但不能作“孝子”,因“孝子”是对“父母”而言;若对“六親”,则义不相一致。蒋锡昌说...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馆本(旧存北京图书馆《唐人写本残卷》)亦作‘終’。作‘終’非。‘閲’字古文训‘总’,大田晴轩引《列子·仲尼篇》:‘閲弟子四十人同行。’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‘万物之总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