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3_奚侗
奚侗云:“‘沌沌’,愚无知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篇》:‘圣人愚芚;’司马本作‘沌’,注云:‘浑沌不分察也。’又《在宥篇》:‘浑浑沌沌;’郭注:‘浑沌无知。’与下‘昏昏’、‘悶悶’相应。...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9_王卡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5_毕沅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1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引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此《老子》古本也。王本亦有‘出於’二字。王弼上文注云:‘气无所不入,水无所不出於经。’注文‘水无所不出於经’,当作‘无所不...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4_宋常星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‘是以聖人終日行,不離輜重’,传世各本大都如此。‘終’字,帛书甲本作‘衆’,显然是误书;乙本作‘冬’,当是《老子》故书,上古字少,以‘四时尽’之‘冬’字代‘終’。‘輜重’...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'以其无□易□□',损掩'以'和'之也'三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无句首'以'字,句末'也'作'矣',谓'其无以易之矣'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王弼本、武英殿刊王弼本、熊刻...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2_奚侗
奚侗云:'《尚书·汤诰》:'万方有罪,在予一人。予一人有罪,无以尔万方。'《庄子·则阳篇》:'古之君人者,以得為在民,以失為在己;以正為在民,以枉為在己。'此皆所謂'受國之垢'与'不祥'也...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7_蒋锡昌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6_王弼
王弼云:“玄也者,取乎幽冥之所出也。”(《老子指略》)又注云:“玄者,冥默无有也,始、母之所出也。不可得而名,故不可言同名曰玄。而言同謂之玄者,取于不可得而謂之然也。不可得而謂之然...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0_徐鼒
徐鼒云:“据河上注训‘谷’为养,则当为‘榖’。《诗经》毛传、郑笺、《广雅·释诂》俱云:‘穀,养也。’盖‘穀’与‘谷’通,音同之假借也。《尚书·尧典》‘宅西曰昧谷’;《周礼·缝人》注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7_高明
《老子》54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仅残留“脩之”二字,餘皆损掩。帛书乙本前句作“脩之鄉”,后句作“亓德乃長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景龙本、范应...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无‘知’字,盖原文如此。此承上句‘和之至也’而续申之曰‘和曰常’,谓和柔乃养生治国之常理也。下句即继之以‘知常曰明’,文意自顺。今本‘和曰常’上有‘知’字,乃沿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6_王弼
《老子》57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9_王先慎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2_范应元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4_唐玄宗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7_河上公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05_毕沅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08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此句甲本作‘上德无□□无以為也’,乙本作‘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’,而《韩非子·解老》则作‘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也’。傅奕本亦与《解老》同。通行本则与帛书同。··既讲无為,又讲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4_范应元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胃用人,是胃天,古之極也”,两“謂”字皆假作“胃”,“天”字前无“配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‘是謂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’。乙本亦无‘之力’二字。此脱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成疏云:‘相輹毂辋假合而成,徒有車名’,是成亦作‘車’。赵、张之象、磻溪作‘輿’,馆本作‘轝’。伦谓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曰:‘至譽无譽’,盖即吴所本。然此文当作‘致譽无譽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6_范应元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大匠’,‘’字遂州本作‘斬’,诸河、王本均作‘斲’。‘斲’为‘斲’之别构。《玉篇》:‘斲,斫也;’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‘斲木为耜。’‘靳’疑为‘斯’字之误。《字林》:‘...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3_朱谦之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万物因之(静)以生,生托静而起,故知静為生本,亦為躁君。取喻大成大满,由能缺能冲,所以无弊无穷,而致生尔。夫能无為清静者,则趣生之本。此劝人当务静以祈生,不当轻躁而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