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5_马叙伦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5_魏源
《老子》46_述评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48_音韵_03_水海
《老子》49_音韵_03_水海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3_陈景元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莫如嗇’,‘嗇’,生力反,河上云‘贪也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王弼本注文和王雱本王弼注文谓“莫如,犹莫过也”,可能陆氏据注文,认为王弼本经文作“莫如嗇”。又,宋刊河上公本注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3_马叙伦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六朝残卷‘烹’作‘亨’,‘鮮’作‘腥’。··《论衡·自然篇》曰:‘上德之治,若烹小鮮’,《后汉书·循吏传赞》曰:‘治善烹鮮’,俱本此文,亦作‘鮮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5_吴云
《老子》16_09_校笺_03_马叙伦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魁无所歸;’是成作‘魁无所歸’。范谓:此句王弼同古本,河上公作‘乘乘兮若无所歸’,今从古本。则范见王本作‘儽儽兮其若不足,似无所歸’。今王本作‘儽儽...
《老子》38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,今从甲本。乙本“上義”误作“上德”。帛书《乙本释文》注云:“‘德’字用朱涂过,乃书误改写,而改写之字后又脱落。各本皆作‘義’字,今据以改正。”傅奕本“上義”误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(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·附老子甲本》)作“我獨呵,物呵其若□”,两“呵”皆为“兮”之误译,今复原;“海”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和高明《帛书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吾欲獨異于人”,與道藏傅奕本近於相同(傅本“欲獨”语序倒置),而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通行本皆无“欲”字。《老子》原文当有“欲”字,汉代的想尔本即有此字。据王...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按帛书甲、乙本,当作“道之物”。“之”,动词,相当于“為”,作為、作之义。吴昌莹《经词衍释》卷九:“之,犹為也。《孟子》:‘欲其子之齐语也。’言欲子為齐语也。‘贼仁者谓之贼...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苏本作‘民不畏死’章,清源、黄、程本并作‘民常不畏死’。”水海按:苏辙注:“政烦刑重,民无所措手足,则常不畏死,虽以死惧之无益也。”苏辙本经文注文有“常”字。
《老子》25_今译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3_李约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取天下也,恒□□”,前句損掩“將欲”二字,后句損掩“无事”二字;乙本作“□□取天下,恒无事”,前句亦損掩“將欲”二字,“天下”后无“也”字。“將欲”两字,今...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作‘不為始’是也,当据订正。毕沅曰:‘古始、辭声同,以此致异,奕义為长。’劳健曰:‘《说文》辤籀文从台作辞,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引《石经》詞作的,古《孝经》始作的,盖二字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陵行不□矢虎”,损掩一“辟”字,据乙本补;“矢”为“兕”(sì)的假借(二字皆属脂部,为叠韵假借)。帛书乙本第四字作“辟”,为“避”的古字,高明谓“辟”为“避”的...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7_严可均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脩之國,亓德乃夆”,“邦”作“國”,“丰”作“夆”。据帛书甲本下文“以邦觀邦”推断,甲本此处第一句,应作“修之邦”(“修”字据甲本上文“修之□”推...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、古棣之说皆非。帛书甲、乙本出土,说明《老子》故本每句句末皆有“也”字,并非南北朝以来传抄者所加之字。至于古棣说《老子》为格律诗,各句加“也”就散文化云云,并不能作为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前文已云‘不贵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盗’。王弼注云:‘贵貨过用,贪者竞趣,穿窬探箧,没命而盗。’即此所谓‘令人行妨’也。言人君贪貨,则臣下竞為非邪以陷于非义耳。”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前句帛书甲本同,后句损掩“天下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二句;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王真本、范应元本“象”下皆有“者”字,作“執大象者,天下往”。其他通行本皆同帛书乙...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苟’字,范同此(傅奕本),但无‘乎’字。宋河上、臧疏、磻溪、赵写及《晋书·嵇康》引并作‘及’,无‘乎’字。然河上注曰:‘使吾无有身体,得道自然。’则河上‘苟’作‘使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