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4_朱谦之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7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吾强為之名曰大’,不当有‘吾’字,有‘吾’字与‘吾不知其名’意重,与上句‘强字之曰道’一律,也不应有‘吾’字。帛书的这个‘吾’字,显系衍文。古代人既有名,又有字,且互相...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五十八章王注同此(指‘大直若屈’句)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作‘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’,知‘大直若屈’下并无‘其用不屈’四字,则‘大直若屈’三句当为古本无疑。《外传》所引,...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輕(简作轻)”假作“巠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英伦本、广明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...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是以聖人不行而至,不見而名,不為而成’,‘至’,一作‘知’。通於一,而万事毕。吴幼清曰:‘不待行出,而已如徧至其处,故能悉知天下之事。不待窥見此物,而能名其理,故不窥牖...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14_吴澄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為天下,恒德乃□”,前句脱“浴”字(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浴’字脱重文号,据乙本补。”),后句损掩“足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。许抗生、高明引甲本误作“為天...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6_罗运贤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6_罗振玉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2_陈碧虚
陈碧虚云:“严君平作‘殖而盈之’,谓积其财宝也。”水海按:朱谦之谓:“严君平作‘殖而盈之’,陈碧虚云:‘谓积其财宝也。’按此盖涉下文‘金玉满室,莫之能守’,而误改上文。”可备参考。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12_唐玄宗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3_纪昀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7_薛蕙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人能如婴儿,知和柔之理,修而不失者,是谓知真常之行也。人能知真常之行,而保精爱氣者,是曰明达。了悟之人知和知常,叹同德之美,后益生使氣,举失道之过。祥者,吉凶之兆,言...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由川谷之與江海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‘由’并作‘猶(简作犹)’,无‘也’字;清源、黄、程只‘由’作‘猶’。五注、达真、叶、黄‘與’作‘於’。林:‘一本无江字。’”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5_成玄英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4_唐玄宗
《老子》11_附录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俞说长。臧疏、馆本、卷子成疏‘以取’亦作‘而取’,則与易说不相应。惟三本‘而取’作‘而聚’,故成疏曰:‘言小國用柔,故聚於大國之中。大國用下,故取得万國之欢心。用下...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故立天子,置三公’,谓自有生民,不可无道,故立天子以主道,置三公以迪道,则可以化民反(返)善,不善者皆於善也。‘雖有珙璧以先(去声)駟馬’,古本作‘珙’,大璧也。璧以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同此(‘孰能安以久,動之而徐生’)。唐写卷子残本作‘孰安以久,動之徐生’。《经幢》作‘孰能以久動之以(下阙)’。馆本、易州作‘安以動之徐生’。磻溪无‘而’字,作‘孰能...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2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所以知萬物歸復常在於静者,为物华叶芸芸,生性皆復歸於其根本,故有作‘云云”者,动作也。言夫物云云动作者,及其歸復皆在根本尔。华叶云云者,生性歸根则静止矣。”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09_张煦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德’字,李荣注、成玄英疏,皆同帛书本作‘德’,他本皆同傅奕作‘福’。如按:‘福’、‘德’义可通。《礼记·哀公问》:‘百姓之德也’,注:‘犹福也。’……这可能是古本‘德...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荒’字,易州作‘忙’,馆本作‘莽’,各本同此(‘荒’)。然‘荒’、‘莽’、‘忙’并借字,正当作‘懬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懬,阔也。’潘本‘兮’作‘乎’。馆本无‘兮’字。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