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208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5_王安石

<p>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5_王安石</p>-齐物书舍
王安石云:“寂者,上也;寥者,遠也。寂无遗响,太空寥廓。”
0325
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詘’,音屈,枉曲也。太史公司马谈同古本(作诎)。大直者,顺物自然,故若詘也。大巧者,至妙无机,故若拙也。”
03214
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8_刘师培

<p>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8_刘师培</p>-齐物书舍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不出於户,可以知天下;不闚於牖,可以知天道’。当为《老子》古本。今本经后人删改。”
03210
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1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1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宋河上作‘谷’,《艺文类聚》二三引高彪《清诫》曰:‘谷神緜緜存。’是高所见本亦作‘谷’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引《黄帝书》:‘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’,文与此同。按:洪说义长...
03213
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孰能濁以靖之而徐清’,‘靖’一作‘静’。然‘靖’训安,接下文义相贯。‘而’字,王弼同古本。谓心虽应物,而谁能濁之?以其能安定之,而徐自清也。”
0329
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5_冯达甫

<p>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5_冯达甫</p>-齐物书舍
冯达甫云:“上善之德,其一就是‘言善信’。商鞅变法,首在于立信。孔子说:‘民无信不立。’(《论语·颜渊》)已失信于人,必然人不我信。所以信不足,于是有不信。”
03210
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经训堂刊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成玄英本、(唐)李荣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...
03210
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5_易顺鼎

<p>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5_易顺鼎</p>-齐物书舍
易顺鼎云:“《礼记·曲礼》正义引:‘禮者忠信之薄,道德之華,争愚之始。’按所引‘道’下有‘德’字,‘愚’上有‘争’字。窃谓‘愚’尝作‘遇’,即《尚书·盘庚》‘暂遇奸宄’之‘遇’,又...
0326
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5_李道纯

<p>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5_李道纯</p>-齐物书舍
李道纯云:“‘而貴食母’,或云‘兒貴求食於母’,非。”
0327
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9_水海

<p>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9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網(网)”同“罔”。《广韵·养韵》谓:“罔”同“網”。但“罔”为古字,“網”为今字,《老子》則用“罔”字。作“綱”者,則为“網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阳部)。又,“踈(疎)...
03210
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7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7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宋河上、臧疏、《经幢》、易州‘夫’作‘天’。易州无‘亦’字。成於四十四章‘知止不殆’疏引作‘夫’,是成亦作‘夫’。宋河上‘止’作‘之’,下同。”
0329
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萬物歸之而不知主’,王弼、司马公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王本作“萬物歸焉而不為主,可名為大”,前句不同於范氏所见王本。譣王弼注:“萬物皆歸之以生,而力使不知其所由。此不為...
0327
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4_张煦

<p>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4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天下之’三字。”
0326

《老子》70_04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70_04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夫惟’,李上音扶,叹世人无了悟之知。纂微、司马‘惟’作‘唯’。‘是以不吾知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程并‘吾’作‘我’,无‘也’字。”
03213

《老子》46_音韵_05_本章韵读

<p>《老子》46_音韵_05_本章韵读</p>-齐物书舍
本章韵读:道、道,幽部,郊,宵部,幽宵合韵。欲、足,屋部,得,职部,足、足,屋部,屋职合韵。
0326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“關(今简作关)”作“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》、王弼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宋徽宗本、王安石本、苏辙本、陈景元本、吕惠卿本、董思靖本、李...
03215
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4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4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挻埴以為器’,古本。‘挻’,尸连切,和也。‘埴’,《说文》云‘黏土也’。谓挻和黏土以為器也。”
03212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4_王弼

<p>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4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云:“利器,利國之器也。唯因物之性,不假刑以理物。器不可睹,而物各得其所,则國之利器也。示人者,任刑也。刑以利國,则失矣。利國之器而立刑以示人,亦必失也。”
03211
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6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6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傅、范本、室町本亦有‘首’下‘也’字。”
03215
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7_刘师培

<p>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7_刘师培</p>-齐物书舍
刘师培云:“‘善勝敵者不與’,王注:‘不與争也。’按:‘與’当作‘舉’,‘舉’即舉兵,犹古籍‘大舉’之省‘兵’字也。”
03214

《老子》40_今译

<p>《老子》40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向着对立面转化的,是道的运动;保持着柔弱状态的,是道的作用。天下的万物,都是从有名有形的东西转化而来的,有名有形的东西,又是从无名无形的东西转化而来的。
0325
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9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9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《文子·十守篇》云:‘天之道,抑高而舉下,損有餘補不足。’盖同王本。”
03212
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14_吴澄

<p>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14_吴澄</p>-齐物书舍
吴澄注云:“‘王’,谓圣人之有位者。古今惟道最大,无可与比。此以天、地、圣人与道并言,而曰‘四大’何也?盖天、地得此道以為天地,圣人得此道以為圣人,其所以能大者,以其有此道也。‘王...
0327
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12_古棣

<p>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12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无‘德’字。劳健认为‘德’字乃衍文。其说不妥。按:此句乃重复言之,以引出下文,应与首句一致,首句既言‘德畜之’,把‘畜之’归入德之事,此句不应归入道之事,而不...
0326
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6_饶宗颐

<p>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6_饶宗颐</p>-齐物书舍
饶宗颐云:“‘卅幅’,‘卅’字惟玄本(索洞玄本)同,他本并作‘卅’。敦煌本成玄英《老子开题》云:‘古有三十分為二文,今时卅总為一字,有此离合,故少一文也。’按:系师葛本不足五千言,...
0328
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

<p>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</p>-齐物书舍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醇醇’作‘蠢蠢’。”
0326
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损掩“名也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敦煌己本“公”作“侯”,句尾无“也”字,谓“而王侯以自名”,近同于帛书甲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公”亦作“侯”,“名”作“稱(简作...
0328

《老子》77_今译

<p>《老子》77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“天道”就像张弓的样子呀!(弓)举得过高了,就把它压低一些;(弓)向下太低了,就把它抬高一些;弓弦张得过满了,就把它减松一些;张得不够紧,就再把它增紧一些;(这样,就能达到均衡。)...
03213
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5_张煦

<p>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5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吕知常本两‘已’字作‘矣’。安素轩石刻本皆作‘已’。”
03214
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0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0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‘飲食’,殿本作‘飫食’。”
032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