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209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5_薛蕙

<p>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5_薛蕙</p>-齐物书舍
薛蕙云:“‘夫代司殺者殺,是謂代大匠斵’,‘夫’,一作‘而’,一无‘謂’字,一作‘夫司殺者,是大匠斵’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9_水海

<p>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9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进而证明俞氏所说通行本下“道者”二字衍文,诚是也。帛书甲、乙本句首有“故”字,高亨谓為“衍文,后人所益”,不确也。帛书本“而”字,各本均作“於”,“而”训...
0447
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9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9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於”为介词,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。应有“於”字。无“於”字者,当为省略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至柔者水也,至堅者金石也。水能贯堅入剛,无所不通。”
0437
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13_古棣

<p>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13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‘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’,是说有这么一个混融一体的东西,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着。这个东西,当然指的是道。‘混成’和《列子·天瑞篇》的‘渾沦’以及其他书中的‘渾沌’、‘混沌’...
0377
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5_张煦

<p>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5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‘不去’,苏作‘弗去’。”
0347
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欲’,贪也。‘亂’,紊也。《音辩》云:‘古本皆有民字。’不見有可贪之事物,则民心自然不紊亂矣。苏曰:‘見可欲,则民患于不得,而至于亂。’”
0307
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8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8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陆所谓‘下同’者,当泛指别章言。陆於别章‘惡’字,有不出音者,如二十章‘善之与惡’,是也。有出音者,如二十四章‘物或惡之’,是也。马氏不明陆氏‘下同’之意,擅谓经文应重...
0447
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5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5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刘之说是也。《文子·微明篇》引作‘非君子之寳’。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曰:‘兵者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’释慧皎《高僧传》的《八义解论》曰:‘兵者,不祥之器,不获已而用之...
0357
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以上三句,前句“偏”,甲本假作“便”(上古“偏”為真部,“便”為元部,真元旁转而合韵,二字同韵,此為叠韵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两句同此。乙本第一句与第三句皆同此,第二句“上...
0377
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所以不□”,句首损掩“知止”二字,句末损掩“殆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(宋)李荣本、林志坚本“止”作“之”,谓“知之所以不殆...
0527
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14_王弼

<p>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14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云:“川谷之與江海,非江海召之,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也。行道於天下者,不令而自均,不求而自得,故曰‘猶川谷之與江海’也。”
0537
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7_罗运贤

<p>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7_罗运贤</p>-齐物书舍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二四引作‘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?’无‘以此’二字。”
0337
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1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1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注云:“无爲,则清静,故人自化。好静,则得性,故人自正。”
0287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4_罗运贤

<p>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4_罗运贤</p>-齐物书舍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作‘安于平太’。”
0287
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各復歸於其□□□”,损掩“根曰静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司马光本...
0307
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9_石田羊一郎

<p>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9_石田羊一郎</p>-齐物书舍
石田羊一郎云:“本无‘不’字,依义当有。太古无名之世聖人在上,无为而化,民戴而不知也。”
0257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3_薛蕙

<p>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3_薛蕙</p>-齐物书舍
薛蕙云:“‘處上而民不重,處前而民不害’,‘民’一并作‘人’。”
0507
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2_姚鼐

<p>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2_姚鼐</p>-齐物书舍
姚鼐云:“使素樸无以巧利為,使絶學无以聖智仁義為,而民寡欲而无憂矣。末句不用韵,古本文字在其意不拘耳。不可以此别出之也,或当為‘无憂絶學’。”
0547
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神毋已需□恐歇”,损掩“將(简作将)”字;乙本作“神毋□□□恐歇”,缺损“已靈將”三字。“已”,从甲本校补,“靈將”,据王弼、傅奕本校补。毋,其他各本通作“无”...
0307
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10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10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此引古以结‘曲全’也。言自古有此‘曲全’之言,豈虚有此言而无实者哉?”
0427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1_柳存仁

<p>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1_柳存仁</p>-齐物书舍
柳存仁云:“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;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’此节他本除吴澄外,皆作本章第一节。‘為天下谿’第二句,玄宗《注》本‘谿’误作‘俗’。明太祖云:‘此务教人不...
0407

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之治’,苏、五注、叶下各有‘也’字。”
0367
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21_杨兴顺

<p>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21_杨兴顺</p>-齐物书舍
杨兴顺云:“老子‘无为’论的社会本质,并不是如一般所理解的对罪恶的容忍,而是他对统治者提出了如下的严重警告:当他们因私利而破坏自然法則‘道’,把社会陷於水深火热的境地时,人民就连死...
0387
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6_陈柱

<p>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6_陈柱</p>-齐物书舍
陈柱云:“‘光’、‘塵’义相反,知‘鋭’、‘分’义亦相反。‘分’,物之大而可分者也。《说文》:‘坋,麤也,坋从分声;’是‘分’有大义之证。鋭小者挫之,则无所特高;麤大者解之,则无所...
0497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道氾’,本又作‘汎’,周、张并同。”
0807
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4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4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衣被’,王弼、马诞同古本。‘衣被’,猶覆盖也。···道又覆盖萬物,而未尝為主也。”
0537
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9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9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寇、磻溪‘知’作‘為’。罗卷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臧疏‘之’作‘焉’,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成疏曰:‘至道寥廓,萬物歸之,不主之义,已如前释。’是成作‘萬物...
0297

老子道德经•帛书甲本•德经 白云出岫朗读
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语,帛书甲本皆同之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广明本“常”下有“曰”字,作“知常曰容”。其他诸今存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0317
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7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7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‘久矣其細也夫’,馆本作‘久其小’。成作‘救其小’。柰卷‘矣’下误多‘久’字。宋河上无‘也’字,‘夫’字属下读。罗卷、赵、磻无‘夫’字。赵写‘也’作‘矣’。”
03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