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209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3_彭耜

<p>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3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人多伎巧’,司马、五注、达真、叶‘人’并作‘民’。五注、达真‘伎’作‘利’。”
0467

《老子》12_音韵_03_吴棫

<p>《老子》12_音韵_03_吴棫</p>-齐物书舍
吴棫《韵补·十阳》云:“聾,卢黄切,耳病。《易林》:‘黈纩塞耳,使君暗聋。’”又引《老子》本章云:“盲,音茫;爽,音霜。”
0537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5_纪昀

<p>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5_纪昀</p>-齐物书舍
纪昀云:“‘柔弱勝剛强’,按《永乐大典》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。”
0547
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4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4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以語今之有’,各本作‘御’。”
0537

《老子》36_音韵_07_古棣

<p>《老子》36_音韵_07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‘是謂微明。柔之勝刚,弱之勝强。’明、剛、强为韵,三字皆入阳部。‘是謂微明’,按意义属上文,但與上文不谐韵,而與下文谐韵,这就是所謂续韵。”水海按:据帛书“明”與上句“予...
0327
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10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10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儼若客。’是成作‘儼若客’。强本嚴遵注:‘常如儼客,不為主人。’是嚴遵作‘客’。王本‘容’字与‘客’形近而误。‘客’與‘釋’、‘樸’、‘谷’、‘濁’為...
0327
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皆得亓欲,□□□□□為下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為“夫皆得其欲,故大邦者宜為下”。帛书乙本作“夫□□其欲,則大者宜為下”。损掩“皆得”二字,据甲本校补。今前句从甲本...
0277

《老子》16_09_校笺_03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16_09_校笺_03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易州‘妄’误作‘忘’。”
0377
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7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7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魁无所歸;’是成作‘魁无所歸’。范谓:此句王弼同古本,河上公作‘乘乘兮若无所歸’,今从古本。则范见王本作‘儽儽兮其若不足,似无所歸’。今王本作‘儽儽...
0477

《老子》38_05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8_05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,今从甲本。乙本“上義”误作“上德”。帛书《乙本释文》注云:“‘德’字用朱涂过,乃书误改写,而改写之字后又脱落。各本皆作‘義’字,今据以改正。”傅奕本“上義”误...
02511
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(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·附老子甲本》)作“我獨呵,物呵其若□”,两“呵”皆为“兮”之误译,今复原;“海”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和高明《帛书...
0417
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8_水海

<p>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8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吾欲獨異于人”,與道藏傅奕本近於相同(傅本“欲獨”语序倒置),而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通行本皆无“欲”字。《老子》原文当有“欲”字,汉代的想尔本即有此字。据王...
0347
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1_水海

<p>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1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按帛书甲、乙本,当作“道之物”。“之”,动词,相当于“為”,作為、作之义。吴昌莹《经词衍释》卷九:“之,犹為也。《孟子》:‘欲其子之齐语也。’言欲子為齐语也。‘贼仁者谓之贼...
0467
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苏本作‘民不畏死’章,清源、黄、程本并作‘民常不畏死’。”水海按:苏辙注:“政烦刑重,民无所措手足,则常不畏死,虽以死惧之无益也。”苏辙本经文注文有“常”字。
0537
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見賢也”,损掩“若此其不欲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无“若此”二字。严遵本无“其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不欲見賢”。顾欢本“...
0287
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5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5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'易州、卷子成疏、臧疏、潘'不知'作'能知'。赵写无'之'字。'
0457
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5_魏源

<p>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5_魏源</p>-齐物书舍
魏源云:''能受国之垢,是為社稷主;能受國之不祥,是為天下王',各本无两'能'字。傅奕'主'上、'王'上有两'之'字。此并从《淮南子》。'
0487

《老子》46_述评

<p>《老子》46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这一章节主要表现了老子反对战乱的思想。 前四句老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,表示他对战乱的深厌痛绝。天下有道,社会安定,“却走马以粪”,人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。天下无道,兵荒马乱,“戎马生于...
0247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4_毕沅

<p>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4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开元石刻‘謫’作‘讁’,俗。”
0297

《老子》48_音韵_03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8_音韵_03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為學者日益,聞道者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於无為,无為而无以為也。”損、損為韵,文部。又:益【ǐěk】,锡部,為【xǐwai】、為【xǐwai】,歌部。江永《古韵标准》指出:《老子》...
0367

《老子》49_音韵_03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9_音韵_03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聖人恒、无心,以百姓之心為心。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得善也。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得信也。”心、心为韵,上古侵部。善、善、善为韵,元部。信、信、信为韵,真部。又,上古...
0417
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3_陈景元

<p>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3_陈景元</p>-齐物书舍
陈景元云:“《河上公章句》:‘谷’音育,训养也。”
0407
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莫如嗇’,‘嗇’,生力反,河上云‘贪也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王弼本注文和王雱本王弼注文谓“莫如,犹莫过也”,可能陆氏据注文,认为王弼本经文作“莫如嗇”。又,宋刊河上公本注...
0337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3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3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‘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’,按:‘奪’,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引《周书》作‘取’。《后汉书·桓谭传》引同此。”
0257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1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1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六朝残卷‘烹’作‘亨’,‘鮮’作‘腥’。··《论衡·自然篇》曰:‘上德之治,若烹小鮮’,《后汉书·循吏传赞》曰:‘治善烹鮮’,俱本此文,亦作‘鮮’。”
0477
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5_吴云

<p>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5_吴云</p>-齐物书舍
吴云云:“‘以知’,傅本作‘能知’,与此石(广明本)同。”水海按:傅奕本作“能知”,与唐广明元年《泰州道德经幢》石碑本作“以知”有别。吴云误校矣。
0367
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9_水海

<p>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9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今本唯有敦煌庚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二“於”下有“其”字,同帛书释文本(按所损缺字数,帛书甲、乙本皆当有“其”字),而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引两“於”字作“其”,尚可说明西汉初《...
0357
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0_张松如

<p>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0_张松如</p>-齐物书舍
张松如云:“‘其次親之,其次譽之’,傅奕如此。范与景龙、开元、道藏龙兴碑本、《永乐大典》王本,皆作‘其次親之譽之’。道藏、武英殿两王本则作‘其次親而譽之’。帛书甲本作‘其次親譽之’...
0877

《老子》64_今译

<p>《老子》64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事情处在安定(未起变化)之时,就容易掌握;事变尚未出现征兆迹象之时,就容易谋得解决;事物处于脆弱的状态之下,就容易被挥弃;事物尚在微细的情况之下,就容易散失。在事故没有发生以前,就...
0487
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5_刘师培

<p>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5_刘师培</p>-齐物书舍
刘师培云:“按:‘私’当作‘思’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曰:‘凡德者以无為集,以无欲成,以不思安,以不用固。’‘思’、‘欲’并言。又《文选·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》李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少思...
04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