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間”,“間”、“門”形近,“門”当為“間”字之误。又,“與(简作与)”,“歟(简作欤)”的假借字。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云:“歟,经史多以‘與’為之。”《说文》...
《老子》54_08_校笺_05_顾广圻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馳騁田獵”,纵馬追逐而獵取禽兽。“田”即古“畋”字。段玉裁《说文》注云:“‘田’即‘畋’字。”古文献多用“田”為“畋”,甲骨卜辞“畋獵”之“畋”皆写作“田”。又:“獵”,...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5_魏源
《老子》81_音韵_03_水海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王注:‘非欲以取强无敵於天下也;’系释经文‘輕敵’二字,陶说恐非。至马谓王本‘喪(简为丧)’亦作‘亡’者,是也。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禍莫大於侮敵,··侮敵則幾亡吾寳...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吴澄说以主左契者為主财物者,而不向人取财物释之,是'主财说';蒋锡昌说以债权人与負债人双方换契方法释此两句,是為'换契说';高亨说以'吉事尚左'為据,认定執左契者為尊来释之,是為...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无“德”字,或有“德”字者,乃涉上文“德畜之”而致误。詹剑峰云:“道是德之体,德是道之用,作用附丽于本体,故德兼于道。用不离乎体,举道足以包德。所以,这里独举...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沌”,愚昧无知貌,混沌无知。《玉篇·水部》:“沌,混沌也。”《集韵》:“沌,混沌,元气未判。”又云:“忳,愚貌。《老子》‘忳忳兮’,或作‘沌’。”又云:“沌,沌沌,愚也。...
《老子》15_述评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此文王弼无注,河上公以‘是謂配天’四字为句,注云:‘能行此者,德配天也;’‘古之極’三字為句,注云:‘是乃古之極要道也。’然此章句句有韵,前四句以‘武’、‘怒’、‘與’、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11_范应元
《老子》56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以语法求之,此两句并非“···者···也”式的判断句,所以,当无“也”字。古棣以音韵律之则无“也”字,其说是也。这两句,二“知”字为韵,上古“知”入支部,其韵例与《诗经·麟...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‘大象’即指大道而言,盖以道有法象,可为人君之法则,故谓大道为‘大象’也。四十一章‘大象无形’,言大道无形也。‘執大象,天下往’,谓圣人守大道,则天下万民歸往也。河上...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8_唐玄宗
《老子》72_音韵_03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13_唐玄宗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4_张煦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6_马叙伦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10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‘如婴兒之未孩’(二十章),‘圣人皆孩之’(四十九章),河上公注:‘如小兒未能答偶人时也。’‘圣人爱念百姓,如孩婴赤子,长养之,而不责望其报。’王注:‘如婴兒之未能孩也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6_焦竑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8_范应元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6_陈柱
陈柱云:“句中‘也’字一本无。柱按:有者是也,‘也’字即‘施’字之假字,或‘施’之坏体,即上‘行于大道,唯施是畏’之‘施’;‘非道也哉’,谓盜竽即盗之施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前句帛书甲本同,后句损掩“天下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二句;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王真本、范应元本“象”下皆有“者”字,作“執大象者,天下往”。其他通行本皆同帛书乙...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6_毕沅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检《道藏·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引王弼云:‘无物以易其身,故曰貴也,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。无物可以损其身,故曰愛也,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。’亦‘託天下’在‘寄天下’之前。遂州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