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70_音韵_04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08_古棣
古棣云:“通行本这两句作‘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於人乎!’高亨校通行本第二句说:‘此天地二字,涉上文而衍。尚不能久者,谓飄風、驟雨不能久也。王注曰:言暴疾每兴不长也。河...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5_张煦
《老子》50_01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仅残存一“生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□生入死”,损掩“生”前“出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传世诸本及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皆同此句。《文选·秋兴赋》注引句末有“也”字。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5_毕沅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0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大僞’与‘仁義’对文,则‘大’非大小之大···‘大’即‘汰’字。《新书·道术篇》:‘厚志隐行谓之洁,反洁为汰;’则‘大’者,夸诞之谓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13_苏辙
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聖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,不造进向以殊棄不肖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,故曰‘无棄人’也。不尚贤能,则民不争;不贵難得之貨,则民不为盗;不見可欲,则民心不乱。常使民心无欲无惑,...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‘故’作‘哉’。《经幢》‘地’字作‘之道’二字。《弘明集》六《释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》引作‘生生之厚,必之死地’,盖节文。磻溪、馆本、赵写无‘也’、‘焉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14_清世祖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5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3_马叙伦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0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按天文钞河上公本及景龙碑作‘翕’,范应元所见王弼本亦作‘翕’,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亦同。似王、河两本均作‘翕’,后人改王本为‘偏’或‘歙’,而改河上公本为‘噏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各復歸於其□□□”,损掩“根曰静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司马光本...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5_徐大椿
徐大椿云:“上德,德之最上者也,不德以与德合体而相忘于德者也,如此则德常在我而终身不离矣。不失德,言保守其德,惟恐失之,则身与德为二,而德终不在我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5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悶悶’,李(畋):莫奔切,宽大貌。陆音如字,非宽大之称,又於经不协韵。‘澹兮其若海’,纂微作‘忽若海’;司马作‘忽兮其若晦’;苏、曹、陈作‘忽若晦’;叶‘海’作‘晦’;...
《老子》50_01_校笺_02_韩非子
《老子》08_01_校笺_04_王安石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3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有’,指車、器、室,‘无’指轂、器、室的中空的地方。两个‘之’字都是语中助词,没有意思。就形而上的‘道’而言,‘无’是体,‘有’是用;就形而下的‘器’而言,‘无’是本...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邢玄、磻溪与《文子·上礼篇》引均作‘政’。柰卷作‘以正之國’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下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以政治國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政者,名法是也。’顾本成疏‘政谓名教法...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寵辱若驚’,《国语·楚语》:‘其寵大矣。’韦注:‘寵,荣也。’《说文》:‘驚,马骇也。’此以马喻,故云‘若驚’。‘贵大患若身’,此句义不可通。疑原作‘大患有身’,‘贵’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寇、磻溪‘知’作‘為’。罗卷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臧疏‘之’作‘焉’,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成疏曰:‘至道寥廓,萬物歸之,不主之义,已如前释。’是成作‘萬物...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是謂”。“是謂”与“謂之”义同。但“是謂”之“是”指示代词,义即这,放在动词谓语“謂”之前,含有复指强调主语“蚤服”的意味。“謂之”之“之”义即它,代“蚤服”,但放在...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6_罗振玉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大國之君,所以不事威武,而用谦卑之德,以柔服之,小者将欲怀来附庸之君,取其小國之人而为臣妾尔。大國之君既以谦卑之道而柔服小國,小國之君則朝聘会盟,不敢离叛,以卑下之礼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