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4_石田羊一郎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8_严可均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勿或败之□□,□之而散”,“勿”为“物”之假借,“散”为“损(简作损)”之或体(古汉字形旁“手”可与“支”互用,如“扶”《说文》古文写作,“播”古文写作,皆可证...
《老子》31_音韵_04_水海
《老子》6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曰:為道者非以明民也,將以愚之也”,“古之”作“故曰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故曰’,各本作‘古之’。”帛书乙本第一句同此,第二句、第三句作“非以明□□,□...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·华林园集诗》注引并同此(指傅奕本两‘居’皆作‘處’)。成疏曰:‘岂處禮義之薄耶?’是成亦作‘處’。《文选》注引‘不’上有‘而’字。(胡本无。)张之象、柰卷上作‘...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08_蒋锡昌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3_马叙伦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始制有□,□□□有,夫□□□□”,第一句损掩“名”字,第二句损掩“名亦既”三字,第三句损掩“亦將知止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三句;今从乙本。张松如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3_苏辙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6_焦竑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3_俞樾
俞樾云:“按‘甫’与‘父’通。‘衆甫’者,‘衆父’也。四十二章:‘我将以為教父;’河上公注曰:‘父,始也。’而此注亦曰:‘甫,始也。’然则‘衆甫’即‘衆父’矣。一章:‘有名万物之母...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“道”(某种规律和法则)在运行着。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方法就是要通过“直观”(以物观物)、“静观”(沉静观物)、“双观”(正反两面去观物),掌握住...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7_张煦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法京敦丁本作‘苗’,罗卷本作‘蕪’。《说文》‘苗,艸生于田者。’《公羊传·桓公四年》注‘苗,毛也。’此亦‘蕪’之假借。‘蕪’,《说文》‘薉也’,《周语》‘田畴荒蕪’,注...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終日號而不嗄’。彭耜曰:‘古本无嗌字,嗌不嗄,《庄子》之文,后人溷于《老子》,所不取。’按:《谷神子》、李约皆有‘嗌’字,即耜所云相沿之误也。‘嗄’本又作‘...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俞樾、奚侗、马叙伦等人其说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贺人”,“尊”和“行”之间当无“美”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、人间训》的作者因前句有“美言”,误解后句必有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07_毕沅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说是也。《说文》:‘谿,山渎无所通者。’‘谷,泉出通川為谷。’《老子》以‘谿’喻无有能入,‘谷’喻无所不出,间以‘式’字则不伦矣。又‘漓’与‘足’对,‘婴兒’与‘樸’...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4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樸者,道之本而未散者也。小者,至微而不可见者也。樸未散,则雖小,足以为物之君。樸散则为器,器则雖圣人,足以为官长而已。故曰‘樸雖小,天下莫能臣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3_陆德明
《老子》16_音韵_05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20_宋常星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3_吴澄
吴澄云:“食之不尽者曰餘,肉之附生者曰贅。‘自见’、‘自是’、‘自伐’、‘自矜’之人,若律之于自然之道,譬若食之已餘者不当食,行之如贅者不当行也。或曰‘行’读如‘形’,古字通用。司...
《老子》41_述评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不闚牖,可以見天道’,傅奕、韩非与古本有‘可以’字,古本作‘闚’,音窥。与我同一出者,天下也,何待出户而知?无为自然者,天道也,何待闚牖而見?”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‘徼’作‘暾’。按:‘徼’当作‘竅’。(后同。)《说文》:‘竅,空也。’‘竅’与‘杪’对言,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曰:‘出无竅,有所入而无竅者有长,有长而无乎剽者宙也。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