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7_老子乙本释文
帛书《老子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輿,甲本作‘與’,通行本多作‘輿’,亦或作‘車’。帛书‘與’字多写成‘輿’,同音通假。改为‘車’误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‘求美则不得美,不求美则美矣’,...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11_宋徽宗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抱元守一,少私寡欲,不使七情交妄,存心养性,不致五性失和,抱一之道既得,一贯之理时行,故曰‘少則得’。”又云:“多学多惑,心理不能融贯,内外不能致一,失于一者,未始不惑...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6_孙鑛
《老子》48_音韵_04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椯”(duǒ)【tuan】,端纽、元部。《说文》云:“椯,箠也。从木,耑声。”徐铉谓“兜果切”。《玉篇》云:“椯,丁果切。”《集韵》谓“都果切”。《说文》谓“箠...
《老子》52_01_校笺_07_吴澄
《老子》07_03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均作‘後其身而身先’。帛书乙本‘後’作‘退’,甲本作‘芮’,则由声而变也。‘退’字篆体作,與後形近,故传写易为後耳。字或从内作纳,故帛书中退字又多作芮也。”按:张说...
《老子》08_音韵_02_江有诰
《老子》32_音韵_05_水海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寵辱’,简文云:‘寵,得也;辱,失也。’‘若驚’,顾云:‘若,而也。’‘貴’,重也,河上公:‘畏也。’‘大患若身’,河上云:‘空也。’”水海按:今譣诸河上公注文皆无“...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8_水海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6_毕沅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5_王弼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8_唐玄宗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无‘故’字、‘也’字,易州、罗卷及《书钞》三十、《治要》引无‘故’字。范、柰卷及《庄子·胠箧篇》成玄英疏引‘知’字同此,《书钞》三十、《治要》引作‘智’,下同。...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承上文“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,必以其言下之;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後之”而言,前文既谓“聖人”,此处即不当重复。上文两處作“民”字,此两句中亦应作“民”而不应作“人”。“...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0_王先慎
王先慎云:“傅本‘勝’作‘正’。按:王注:‘相慜而不避於难,故勝也;’是晋时本作‘勝’,傅本误。‘於’当作‘以’。‘慈’字逗,《老子》‘慈’上有‘夫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9_音韵_04_古棣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6_唐玄宗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4_王昶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4_彭耜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高亨谓无“焉”字是,帛书本即无“焉”字,可证高说之确。但高谓“作”当在“萬物”上,则不确也,帛书本“作”在“萬物”后。又,朱谦之谓“辭”当作“始”,朱说则是也。三十章王弼注...
《老子》51_07_校笺_02_奚侗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6_李道纯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0_张行孚
张行孚云:“考《广韵》‘朘’训‘缩肭’。《说文》‘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肭’,《尚书大传》作‘侧匿’,郑注:‘侧匿者犹缩肭,行迟也。’是缩肭与尔疋逡退也,《文选》注引《广雅》‘逡巡退却...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范本‘知’作‘為’。刘惟永《道德真经集义》引王本经文作‘愛民治國;能无為乎?···’强本成疏:‘接物之行,莫先治國爱民。知,分别智也。’‘无知’,当从易顺鼎说作‘无以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