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5_马叙伦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12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并有此六句,知非后人误衍。惟甲、乙本作‘挫其鋭而解其紛’在‘和其光,同其尘’之上,与今本异耳。塞兑閉門,谓人君閉明塞聪也;挫鋭解紛,谓人君摧折己之锋芒,消除...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应无‘也’字,此乃格律诗,各句加‘也’字就散文化了。··‘也’字于义并无必要,于韵则嫌累赘,是知老子作此诗必不加句尾虚词‘也’字。劳健也认为不应有‘也’字:‘此章纯是韵语...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2_严可均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王弼本作‘寵為下’,乃原文也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‘寵之為下’,则误衍‘之’字矣。河上本作‘辱為下’,乃由不解‘寵為下’之义而改‘寵’为‘辱’耳。陈景元、李道纯本,均作‘...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7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王夫之《老子衍》读作‘故能敝,不新,成’。解曰:‘久矣,其弃故喜新而不能成也。这里是说,今反其义,不弃故,不喜新,故能成也。但揆以‘敝則新’之理,似仍不及‘能敝復成’义...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过去解此经文,皆把‘為无為,事无事,味无味’视为三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的短句,即所谓‘為所无為,事所无事,味所无味’。果真如此,则同下文‘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’语谊全不相应,故...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8_罗振玉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器’,物也;物即万物也,解见二十八章。‘器長’,万物之長,即指人君而言,二十八章所谓‘官長’也。此言圣人儉嗇无事则民自富,故能廣而不匮。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万物之長,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4_范应元
《老子》67_今译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此文王弼无注,河上公以‘是謂配天’四字为句,注云:‘能行此者,德配天也;’‘古之極’三字為句,注云:‘是乃古之極要道也。’然此章句句有韵,前四句以‘武’、‘怒’、‘與’、...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刘说是也。發、廢,古通用。《墨子·非命中篇》:‘發而為刑政。’上篇發作廢。·..·《列子·仲尼篇》:‘發无知何能情,發不能何能为。’《释文》:‘發一本作廢。’《史记·平原君...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3_劳健
劳健云:“古读‘宗’字,音近于尊。《左传》‘伯宗’,《穀梁传》作‘伯尊’。《释名·释宫室》:‘宗,尊也。’《周易》:‘同人于门,同人于宗。’门、宗为韵。《论语》:‘因不失其亲,亦可...
《老子》21_今译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7_王雱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矣”,盖《老子》原本如此。《吕氏春秋·别类篇》前二句作“知不知,上矣”,“尚”、“上”古通。可知《吕氏春秋》同帛书本,《老子》原本并无第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11_范应元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言暴疾美兴不长也。”水海按:楼宇烈谓:“此句原当作‘言暴兴不长也’。三十章王弼注:‘飄風不終朝,骤雨不終日,故暴兴必不道,早已也。’义正与此相同。”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第二句“其上”后“之”字无,并损掩“有以為”后“也”字,其他文字同。帛书乙本第一句“姓”假作“生”(“姓”、“生”同属耕部,可假),第三句损掩“是”字,其他文字同。...
《老子》45_音韵_02_邓廷桢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13_王安石
《老子》29_音韵_06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52_07_校笺_02_马叙伦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7_马叙伦
《老子》58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作‘翕’,與奕同。···按古无‘噏’、‘偏’二字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‘歙,缩鼻也。’‘歙’有缩义,故與‘張’为对。顾欢因之亦得閉塞之义矣。‘翕’古文字,少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