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7_魏源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马、奚(見‘視之不足見也’句校笺所引)二氏之说各執一词,虽各有可取,但皆不完善。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前二句作‘不足見’、‘不足聞’,后一句作‘不可既’,经文与弼注(见后文所...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这三语还是继续用比喻说明“大国处下”的主张,言雌性常常以安静而勝过雄性,因为她能安静,所以最适宜处下。或云“要做到安静,就得居下位”(复旦本),因果颠倒,不合《...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8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11_宋常星
《老子》81_音韵_04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窪’,坳下;‘盈’,满也。此喻说也。夫地之坳下,水必流满。人守谦,德便光大。能曲能枉,坳下也;則全则直,盈满也。故云‘窪則盈’。‘弊’,薄恶之謂也。曲枉窪等,皆自处...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9_严復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刘、朱说是也。据《韩非子》之《解老》、《喻老》和帛书甲本可知,《老子》古本作“憯”。作“甚”者,乃转抄者所假也。从文辞表达角度来说,“憯”比“甚”形象,语之痛切。又,‘咎(...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损掩“非恒道也”四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皆无两“也”字,“恒”作“常”,谓“道,可道,非常道”。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和《道应训》引亦无两“也”字,“恒”...
《老子》01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10_徐梵澄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俞说是。帛书甲、乙本正无“敢”字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毋以取强焉”(陈鼓应说甲、乙本同作“毋以取强”,则校误)。毋,通“不”,否定副词。《墨子·天志篇》引《诗》云:“毋大声以色...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‘夷’作‘’,是;潘作‘彝’,借;臧疏误作‘美’。‘而民好徑’,范、寇、赵、罗卷作‘其民好徑’;易州作‘而人好俓’;馆本、磻溪作‘民甚好徑’,宋河上‘徑’作‘俓’...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有欲者”不误也,“欲”当為本字。帛书甲、乙本前经文亦有“有欲者”(见《道篇》)。况且帛书甲、乙本前文尚有“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嗷”(见《道篇》),而通行本第一章亦有...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2_河上公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11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河上公本作‘愛養’,此作‘衣養’者,古字通也。盖‘衣’字古音与隐同。故《白虎通·衣裳篇》曰:‘衣者隐也;’以声為例也。而‘愛’古音亦与隐同,故《诗经·烝民》毛传训‘愛...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復命,常也;知常,明也。’各本均作‘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’,今据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此言安静可以復还性命,乃物理之常;知此常理而能守之,然后謂之明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善數者无籌策’,按:范同此(傅奕本),各本‘數’并作‘計’。‘无’字,白同此,各本作‘不用’。‘策’,彭、寇、赵、臧疏、磻溪并作‘算’,馆本作‘笇’。成疏曰:‘何劳算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楃散□□□,□人用則為官長”,“樸”假作“楃”(上古二字皆為屋部,属叠韵通假),前句损掩“則為器”三字,后句损掩“聖(简作圣)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“聖...
《老子》51_音韵_03_姚文田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河上公注为“日祥”(日以长大)、成玄英疏为“多祥”(多贪世利)皆为误解。李道纯不解“祥”义,以“不祥”改训“祥”,更是误甚。他如:训“祥”为“妖祥”、“眚祥”、“祥痒”、“...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范谓王同古本,则范见王本同此。又三十七章‘夫亦將不欲’,與此文‘夫亦將知止’文例一律,‘不欲’即‘知止’之谊。以《老子》校《老子》,亦可证此文不误。胡说非是。按:‘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7_张舜徽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8_张煦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10_吴澄
吴澄注:“天子之尊,四海之富,皆以其身為天下者也。知道之人,愛惜貴重此身,不肯以之為天下。宁不有天下,而不轻用其身。夫惟如此,乃可以寄託以天下也。‘寄’,犹寄百里之命之寄;‘託’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