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233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8_水海

<p>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8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此“其”(qí),时间副词,相当於“将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云:“其,犹将也。”《尚书·微子》“今殷其沦丧”,孔传:“言殷将没亡。”《管子·小匡篇》“政事其不治”,敦沫若集...
0286
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4_水海

<p>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4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敢”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即有“敢”字。有“敢”义较胜。又,“慈”指“慈爱”(河上公注)。儉,指节儉言,吴澄释为“节约而不侈肆”。“不敢先”,吴澄谓“谦让...
0326
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2_高亨

<p>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2_高亨</p>-齐物书舍
高亨云:“‘衆人察察’,‘衆’字王本原作‘俗’,河上本作‘衆’。今据改。按:河上‘俗’字作‘衆’是也。本章皆‘衆人’与‘我’对言,即其证。以前后文例之,‘人’下并当有‘皆’字。‘察...
0516
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四句,帛书甲本衍“失道矣”三字;“失義而后禮”句,“失”和“后禮”三字损掩。帛书乙本,“故失道而后德”句同,而“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”三句中的“后”,皆作“句”,实...
0296
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5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5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古之善為士者’,各本无‘古之’。”
0506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亓厚,而不居亓泊”,乙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□□□居亓泊”。甲、乙本对照,乙本则缺“亓厚不”三字,句中无“而”字。甲、乙本中的“泊”,为“薄”之假借。亓...
0296
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10_高明

<p>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10_高明</p>-齐物书舍
高明云:“马氏(指马其昶)所謂‘古之極’中之‘古之’二字,乃為下章‘用兵有言’之前文而窜于此者。按今本旧读,则曰‘是謂配天古之極’。俞、马二氏初创此说,曾得到奚侗、马叙伦、高亨、朱...
0576

《老子》38_今译

<p>《老子》38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,所以实是有德。下德的人不表示自己失掉德(执守着形式上的德),所以实是无德。上德的人因循自然,没有用心作为。上仁的人有所作为,然而是出于无意而作为。上义的...
0416
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全”形讹作“金”,《甲本释文》径直作“全”。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顾欢本、陆希声本、赵孟頫本“誠(简作诚)”前有“故”字,“全”后有“而”字,作“故誠全...
0516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4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4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弼注曰:‘天下之物皆有以为生’;是王亦作‘之物’。今作‘萬物’者,后人据河上本改也。···馆本‘下’作‘地’。‘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’,乃《淮南子》语羼入者。第...
0516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3_毕沅

<p>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3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‘失亦得之’,河上作‘失亦樂失之’,王弼作‘失亦樂得之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并作“失亦樂得之”。毕氏之校疏失也。
0306
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希及之矣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清源无‘矣’字。”
0296
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7_水海

<p>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7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蒋说是,《老子》原本则有“之”、“也”二虚字,景龙本等特删去。“无名”,亦即“无”,则指“道”。蒋锡昌云:“按:天地未辟以前,一无所有,不可思议,亦不可名,故强名之曰‘无名...
0546
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7_成玄英

<p>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7_成玄英</p>-齐物书舍
成玄英疏云:“‘離’,散也。‘嬰兒’譬无分别智也。言人常能守静,則其德不散,故能復於本性,歸无分别智也。”
0316
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10_水海

<p>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10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入軍”采取“勇于不敢”的态度,出于“不好战以杀”的本心,不与敌方搏斗,可以“不被甲兵”,当然“兵无所容其刃”。此解义通。又:“入軍”,即入于軍阵。“甲兵”:甲,指铠甲;兵...
0466

《老子》28_音韵_02_王纯甫

<p>《老子》28_音韵_02_王纯甫</p>-齐物书舍
王纯甫云:“此章变文叶韵,反復吟咏,亦与诗体相类。既曰守雌為谿矣,又曰常德不離,復而言之,非為谿之后復有不離之功也。既曰常德不離矣,又曰復歸婴兒,申而言之,非常德之外復有婴兒可歸也...
0336
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10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10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‘吾’者,老子自谓。‘其’者,指道而言。《广雅·释言》:‘子,似也。’‘帝’谓上帝。吾不知其誰之似?象帝之先。二语自问自答。此言道不但为萬物之始,又为上帝之祖先。二...
0416
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8_罗振

<p>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8_罗振</p>-齐物书舍
罗振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敦煌、景福诸本,均作‘故善者果而已’,广明本作‘善者果而已矣’。”
0296
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2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2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果而不得以是’,各本‘以’作‘已’,无‘是’。”
0316
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“静”假作“争”(上古二字皆为耕部)。今从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“静”为“争”,校注并云:“‘而有静’,乙本作‘而有争’,通行本作‘而不争’,义正相反。按...
0405
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4_焦竑

<p>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4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功成名遂身退’,(龙兴观)碑本作‘名成功遂身退’。王弼作‘功遂身退’。又‘名’作‘事’。”
0505
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12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12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当作“挻”(shān式连切)也。“挻”為《老子》本字。《说文》无“埏”字。作“然”者,為“燃”之省。“燃”、“燃”、“埏”皆為“挻”之借字(“燃”同“埏”。这几个字上古时皆為...
0485
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1_高明

<p>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1_高明</p>-齐物书舍
高明云:“乙本保存完好,唯假‘命’為‘名’。与今本勘校,王弼、河上诸本均与帛书相同。按:‘不為主’与‘不知主’虽一字之差,意义迥然不同。从经义分析,‘不為主’谓至道寥廓,萬物歸之,...
0455
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2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2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苟’字,应吉父、司马公同古本。”
0435
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6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6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杜道坚本、李霖本‘故’下有‘復’字。按:泰初时期,天地未辟,既无声色,亦无形质,此种境界,不可致詰,亦不可思议。老子以為此即最高之道,无以名之,姑名之曰‘一’也。故此‘...
0335
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5_奚侗

<p>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5_奚侗</p>-齐物书舍
奚侗云:“道至虚无為,能致虚极,是為无為也;道至静无事,能守静笃,是事无事也;道至淡无味,能安淡泊,是味无味也。”
0415
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8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8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並同此(‘萬物並作,吾以觀其復’),宋河上亦同此,无‘是’字。臧疏引顾欢曰:‘夫静觀其反真。’又引王曰(前人謂为弼注,今核之非是。考陆德明《经典释文·序录》,《...
0385

《老子》65_07_校笺_0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65_07_校笺_0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有三个“矣”,义胜。又,“與物反矣”,基本有两种解释:一种认为“反”作相反讲,释此句為“玄德”和万物的性质相反。河上公注云:“玄德之人,與万物反异,万物欲益己,玄德施與人也...
0395
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7_丁仲祜

<p>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7_丁仲祜</p>-齐物书舍
丁仲祜云:“《说文》:‘昏,从日,氐省;氐者,下也;一曰民声。’按此篆注并误。《六书故》称唐本是‘昬’字,从日民声,是也。考汉碑,‘昏’为正字,‘昏’为别体。···又《旧唐书·高宗...
0355
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6_毕沅

<p>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6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王弼、顾欢并同。明皇、易州石刻亦同。明正统十年《道藏》所刊明皇本始误作‘登春臺’,陆希声、王真诸本并误,今流俗本皆然矣。又李善《闲居赋》注引亦误。”
03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