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2_07_校笺_07_吴澄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不可得而親’,馆本无‘而’字,下三句同。··‘疏’,赵、吴同此。各本作‘踈’。伦按:‘親疏’,疏字当作‘疑’,《说文》曰:‘疑,通也。从爻、从疋,疋亦声。’今通用‘疏...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2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细详古聖之无為,造道入德,绝无人欲之私,修己治人,浑全天理之正,君臣无事,上下相安,顺乎天而应乎人,不施异政,以眩天下之民,因其时而勤其事,不作有為,以惑天下之众,所以...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范见王本及《释文》均作‘復’,当据改正。今本弼注作‘服’,亦误。《道德真经集注》引弼注均作‘復’,可证。顾本成疏:‘用之治身,则治伏魔;试用之治国,则远荒归伏’,是...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‘執今之道’,今本皆作‘執古之道’,‘今’、‘古’一字之差,则意义迥然有别。按托古御今是儒家的思想。法家重视现实,反对托古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‘卫鞅曰:治世不一...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7_马叙伦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经幢》‘和’下有‘焉’字。吴、潘作‘孝子’。《抱朴子·诘鲍篇》引鲍敬论‘六親不和焉而孝慈彰矣’,盖本此文,则鲍所见本作‘孝慈’。各本并作‘孝慈’。古‘慈’、‘子’...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绝學无憂’一句,当在上章。”又云:“按:晁氏《读书记》引明皇本亦以‘绝學无憂’属于此章(即第十九章)之末。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引已同今本。伦谓当如明皇本。上文六句為偶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福、楼正、庆阳、磻溪、室町及《玉篇》‘一’字下引均作‘正’。··作‘貞’是也。《周易·系辞》曰:‘天下之动,貞夫一者也。’又曰:‘言致其一也。’《老子》此章言‘侯王得...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天”字损掩,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;帛书乙本只残留句末一“矣”字,余全损掩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己本、遂州本、楼正...
《老子》02_音韵_07_水海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果而不得以是,果而勿强’,各本无‘是’字。”水海按:唐玄宗、焦竑、毕沅、蒋锡昌、朱谦之等校勘家皆“是果而勿彊(强)”句读;严可均本句首“是”字,则归上句末,与众珠异。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令”,《广韵》“力政切”,去声,上古為来母耕部【lǐen】,动词,使、让之谊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“令,使也。”“之”,代词,代它们,即“此三言”。此“之”不可少。通行本皆漏传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按‘人之生也柔弱’,‘柔弱’指人体中之筋、肉等组织而言,如五十五章‘骨筋柔弱而握固’(乙本),即此‘柔弱’之义。帛书甲本‘其死也仞堅强’,乙本‘其死也信堅强’,‘仞’或‘...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7_严复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乙本“拾”假作“擒”(上古二字皆入缉部,为叠韵通假)。今从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嘉靖刊河上公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(唐)李荣本、《意林》本、林...
《老子》65_01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罗卷壬本‘愚’作‘遇’,又下‘民’字重,《考异》未及。又强本成疏:‘為道犹修道也,言古者善修道之士,实智内明,无幽不烛,外若愚昧,不曜于人,闭智塞聪,韬光晦迹也。’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8_石田羊一郎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8_罗振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4_罗运贤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’,按:‘欲大’当作‘大欲’,转写误倒。夫两者各得其所大欲者宜為下,正总承上文而言,谓大國小國各得其所大欲者俱宜居下也。大國所大欲者兼畜人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