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70_01_校笺_03_马叙伦
《老子》39_今译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4_彭耜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4_高延第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9_张煦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5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歙’,收缩的意思。越王勾践要灭掉吴国,先劝吴王攻打齐国,勝了齐国,又劝吴王和晋国在黄池之会上争霸。这些目的都达到之后,吴王日渐骄奢,似張而实歙,於是越王一举而消灭了吴...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味无味’当作‘知无知’。盖古文‘知’字或有作‘呋’者,反文也。‘呋’、‘味’形近,故讹作‘味’耳。‘為无為’者,以‘无為’為為也;‘事无事’者,以‘无事’為事也;‘知无...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4_彭耜
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唯’字,诸王本作‘惟’,道藏王本作‘唯’。‘孔’,甚也。《尚书》‘六府孔修’,《史记》作‘甚修’。‘甚’有盛义,‘孔德’犹言盛德。此言盛德之容,惟道体之是從也。”
《老子》03_音韵_04_水海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5_魏稼孙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11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弱’和‘强’都是动词。春秋时,郑庄公要消灭共叔段,给他很大的土地、众多的人民,使他终於起了反叛的念头,然后庄公发兵一举而扑灭了他。这就是‘將欲弱之,必固强之’的实例。...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9_吴澄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5_范应元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道藏王本‘惚’作‘忽’。《释文》出‘怳’字,知王本作‘怳’,《头陀寺碑文》注引《老子》作‘怳’,王注亦作‘怳’。《抱朴子·地真篇》引‘老子曰’与河上本同。英伦本与御注同...
《老子》01_04_校笺_03_蒋锡昌
蒋锡昌则云:“司马光、王安石、苏辙辈读此,皆以‘有’字、‘无’字为逗,不知‘有名’、‘无名’为老子特有名词,不容分析。三十二章:‘道常无名,···始制有名;’三十七章:‘吾将镇之以...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老子云,天下人皆謂我道虚无广大,似无所象(像)似。夫唯我道广大,迥超物表,固非凡情探赜所知,故得称大。若其有所象(像)似,如世间法者,则失其所以为大久矣。是微細粗浅之...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6_罗振玉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8_张煦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3_刘文典
刘文典云:“今本《老子》河上公章句徧用第四十三,作‘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,无有入无間’;‘无有’上敚‘出’字,可据《淮南子》引文增。《道应训》引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;疑后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6_严灵峰
《老子》43_今译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吴、明、危(本)‘禍莫大於不知足’在‘咎莫大於欲得’句下。按:顾本成疏:‘罪者,摧也。言为苦之所摧逼也。前境美丽,称可欲之心,故言可欲也。……咎,考责也。欲得之心,略无...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8_朱谦之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6_蒋锡昌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9_苏辙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’,磻溪无‘使’字,‘至’作‘之’,无‘與’字。卷子成疏无‘死’字。陆德明曰:‘一本相下有與字。’检元嘉本及崔向永和中本并无‘與’字。”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