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6_蒋锡昌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5_张舜徽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天”字损掩,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;帛书乙本只残留句末一“矣”字,余全损掩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己本、遂州本、楼正...
《老子》43_04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“不言之教”,其“不言”与孔丘的“无言”相近。《论语·阳货》记载:“子曰:‘予欲无言’。子贡曰:‘子如无言,则小子何述焉?’子曰:‘天何言哉,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...
《老子》43_04_校笺_02_张煦
《老子》43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作“不□□教,无為之益”,损掩“言之”二字,今据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校补;帛书乙本只残留语首一“不”字,余尽损掩。其他诸本并同此两语句。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9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吾者,老子自称也,谓道之所以馳騁於至堅、入於无間者,惟柔弱虚通而已,岂有為哉?吾是以知无為之有益而无损也,人能体此道而虚心应物,则不言而信,不动而化,无為而成,岂无益也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8_王弼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《老子》甲本、傅奕本句子字足意足,其他本或脱“吾”字,或脱“之”字,或脱“也”字,皆非《老子》原本。《嘉业堂丛书》刊顾欢本“益”作“盗”,因“盗”与“益”形近而致误。 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唐李荣《老子道德经注》将‘是以’改作‘以是’,谓‘吾以是知无為之有益’。傅奕、邵若愚二本作‘吾是以知无為之有益也’,与帛书甲本同。”水海按:邵若愚《道德真经直解》经文及注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罗卷、潘无‘吾’字,罗卷、馆本、易州并无‘之’字、‘也’字,磻溪、赵写无‘也’字。···张嗣成无‘知’字,盖误脱。罗卷、臧疏无‘之’字。譣弼注曰:‘故知无為之有益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4_魏稼孙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3_严可均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五是以知无為□□益也”,“五”為“吾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疑纽鱼部),“之有”二字损缺,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;帛书乙本作“吾是以□□□□□□也”,只残留“吾是以”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驳刘师培、易顺鼎所持“‘出於’误入注文说”,很是有力;但是谓“‘无有’者无形之道也,‘无間’者有形之物也”,也似牵强。老子在这里使用的“无有”的概念,不同於“无名”和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6_高明
高明云:“今据帛书《老子》勘校,除傅、范与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之外,世传本多同帛书作‘无有,入於无間’。从文义分析,则与前文‘天下之至柔,驰騁於天下之至堅’,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5_王道
王道云:“无間,无隙也。寻丈之水,能浮万斛之舟;六尺之辔,能驭千里之马;至柔馳騁至剛者,此类是也。天地之气,本无形也,而能贯乎金石;日月之光,本无质也,而能透乎蔀屋;无有入於无間者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近人马(叙伦)、高(亨)、劳(健)、蒋(锡昌)均从之(指刘师培、易顺鼎说)。如按:刘、易所说固辩,而极烦琐;仅凭文字考证,未及义理训诂。且即使王弼亦冠‘出於’二字,仍不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3_刘文典
刘文典云:“今本《老子》河上公章句徧用第四十三,作‘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,无有入无間’;‘无有’上敚‘出’字,可据《淮南子》引文增。《道应训》引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;疑后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2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注当作‘气无所不入,水无所不经’,‘出於’二字,即系《老子》正文,在‘无有’二字之上。不知何时误入注中,又误在注中‘经’字之上,而正文‘入’下又夺‘於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1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引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此《老子》古本也。王本亦有‘出於’二字。王弼上文注云:‘气无所不入,水无所不出於经。’注文‘水无所不出於经’,当作‘无所不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范、白同此。柰卷、易州、磻溪及《治要》引无‘出於’二字。宋河上、馆本、臧疏无‘出’字、二‘於’字。臧疏引车惠弼曰:‘此即无有入无間也。’是车同河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