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20_吴澄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兵强則不勝,木强則恒”,无“是以”二字,“恒”,“疑读为‘框’。《说文》:‘框,竟也。’木强則框,犹木强則折。”(《甲本释文》校注语)此说是,今从。帛书乙本作“...
《老子》45_06_校笺_03_马叙伦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6_张舜徽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7_张煦
《老子》73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“惡(wù)”假作“亞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铎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为“惡”,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寇才质本“孰”作“誰(简作谁)”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2_范应元
《老子》52_述评
《老子》53_音韵_02_古棣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4_朱谦之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65_06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5_张煦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類”,通“纇”。二字上古皆为来纽物部,属同音通假。段玉裁《说文注》云:“‘纇’,亦假‘類’为之。”其义为戾,偏颇,不公平。《集韵·贿韵》云:“類,偏颇也。”《逸周书·史记...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5_罗运贤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7_蒋锡昌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長而不宰”,“宰”為动词,“主”的意思。使萬物生長而不主宰萬物。正如严复所谓:“夫黄老之道,民主之國之所用也。故能‘長而不宰’,‘无為而无不為’。君主之國,未有能用黄老者...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挻,始然反。河上云‘和也’。宋衷注本云:经同声类,云:‘柔也。’《字林》云:‘长也,君连反。’又一曰:‘柔。’挻,《方言》云:‘取也’,如淳作‘繁’。‘埴’,市力反,河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6_王弼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弼注曰:‘上承天命,下绥百姓。’成疏曰:‘上合天道,下化黎元’,是王、成‘人’皆作‘民’。成疏曰:‘天,自然也;式,法也;莫若,犹莫过也。言上合天道,下化黎元者,无过...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5_范应元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,帛书乙本作“故或下□□,□下而取”,损掩前句“以取”和后句“或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吴澄本、李道纯本、林志坚本、危大有本皆无“故”字,作...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仁義本欲以治民,而其末必至乱民。盖仁義之名显,则寝失自然之本也。上失自然,则下生人僞,民鲜貞良,故絶弃世俗之所谓仁義之事,则民復孝慈而不知以為孝慈矣。”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地□□□□□□於人乎”,损掩“而弗能久,有兄”六字;帛书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“而”作“上”,“弗”作“不”,“有”作“而”,“兄”作“况”,无“乎”...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天下有道,卻走馬以糞’,此言天下有道,干戈不兴,走馬不用于军而用于田也。卻,犹驱也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:‘海上有贤狂矞,太公望闻之,往请焉,三卻馬于门而狂矞不报见也...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作‘憯’,臧疏、罗卷作‘甚’。成疏曰:‘其为咎责莫甚於斯。’是成亦作‘甚’。‘甚’借为‘憯’,声同侵类。《说文》‘糂’重文作‘糣’,是其例证。各本并作大。”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谿”。《说文》无“溪”字,而有“谿”字,則《说文》“溪”作“谿”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云:“涧谿沼沚之毛;”杜注:“谿,亦涧也。”陆德明释文云:“谿,苦兮反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