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238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32_音韵_04_古棣

<p>《老子》32_音韵_04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劳健以‘名’与‘臣’、‘賓’诸字为韵,而断‘道常无名’为句,言之成理,持之有故;但是终久不能成立。此章第一段为疏韵,皆两句一韵,‘臣’、‘賓’、‘均’为韵,奇句不入韵。《...
02911

《老子》32_音韵_0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2_音韵_0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道恒无名,樸雖小,而天下弗敢臣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。天地相合,以俞甘露。民(人)莫之令,而自均焉。”名【mǐen】、臣【zǐen】,賓【pǐen】为韵;名【mǐen】,耕部,臣...
0496

《老子》32_音韵_06_本章韵读

<p>《老子》32_音韵_06_本章韵读</p>-齐物书舍
本章节韵读:名,耕部,臣、賓、令、均,真部,耕真合韵。名,耕部,有、止、殆,之部,耕之合韵;下,鱼部,海,之部,鱼之合韵。
0499

《老子》32_今译

<p>《老子》32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“道”是永恒的、没有名字可称。它的本性素朴自然,虽然幽深微小,可是天下谁也不敢使它臣服。侯王若能遵守“道”,天下人、物就自然归从。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互相交合,就自然降下甜美的甘露;人...
0335

《老子》32_述评

<p>《老子》32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本章节主旨是论述“道”的体性。老子首先指出“道”恒无名的特性及其“樸虽小而天下弗敢臣”的功用。《老子》说过“无名,万物之始”;此处又说“道”是永恒无名的。“道”无名,而万物皆有名;...
03714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敦煌丁本、英伦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楼正本、王真本、成玄英本、...
0268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2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2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知人者,知也。···’古本每句下有‘也’字,文意雍容;世本并无‘也’字,至‘不失其所者久’;若无‘也’字,则文意不足,今依古本。”
05012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3_焦竑

<p>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3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知人者,智’,古本下有‘也’字,下并同。”
0527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4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4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范‘智’作‘知’。··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注引此两句(包括下句),无‘也’字。”
0247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5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5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按:范说非是。《老子》古本有详略各本不同,此盖由南北朝以来,河北与江南各地风俗言语之影响不同。《颜氏家训·书证篇》所云:‘也、是、语、已及助字之辞,文籍有之矣,河北经传...
0475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6_古棣

<p>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6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应无‘也’字,此乃格律诗,各句加‘也’字就散文化了。··‘也’字于义并无必要,于韵则嫌累赘,是知老子作此诗必不加句尾虚词‘也’字。劳健也认为不应有‘也’字:‘此章纯是韵语...
02815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7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7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朱谦之、古棣之说皆非。帛书甲、乙本出土,说明《老子》故本每句句末皆有“也”字,并非南北朝以来传抄者所加之字。至于古棣说《老子》为格律诗,各句加“也”就散文化云云,并不能作为...
0357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8_王弼

<p>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8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云:“知人者,智而已矣;未若自知者,超智之上也。”
04315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9_成玄英

<p>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9_成玄英</p>-齐物书舍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能知人好恶,是智也。’照达前境鉴人机性、大小、浅深,无不悉知,此是他心智。”
04313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10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10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人能虚静,则可以知人,可以自知。知人以智言,非私智也,猶止水之燭物也。”
0406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语,甲本作“自知□,□□”,损掩“者,明也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自知,明也”,无“知”后“者”字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本。傅奕本、白文本、范应元本同此两句。其他诸本皆...
0388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2_石田羊一郎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2_石田羊一郎</p>-齐物书舍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知’字上当有‘有’字。”水海按:此说非也,纯属妄加。
05314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3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3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赵无‘者’字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曰:‘自見之謂明,自勝之謂强;’不见今本,疑即此文‘自知者明,自勝者强’也。上文曰‘不自見故明,自見者不明’;下文曰‘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’...
05010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4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4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裴注引并《周易集解》‘震’下虞翻引此句,均作‘自知者明’,作‘知’字是。‘自見之謂明’与经文二十四章‘自見者不明’谊相反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马、朱说皆是。又,“自知者明也”:《老子》上句先肯定“知人”,此句强调的是“自知”,“自知”才是“明”,即所謂“自知之明”,“自知”是超于“智”之上的(见前引王弼注文)。 ...
03714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6_河上公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6_河上公</p>-齐物书舍
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自知贤与不肖,是为反听无声,内视无形,故为明也。”
0268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7_李息斋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7_李息斋</p>-齐物书舍
李息斋云:“人所以不能人‘道’者,以自見不明,而为物所勝也。若内明则自不骛外。不骛外则渐能勝物,积日既深,自然入‘道’。”
04412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8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8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自知以明言,乃本明也,猶上水之湛然也。《庄子·天道篇》有曰:‘水静则明燭须眉,平中准,大匠取法焉。水静猶明,而况精神。聖人之心静乎,天地之鉴也,万物之镜也。’”
03312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9_吴澄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9_吴澄</p>-齐物书舍
吴澄云:“智能知人,徇外之智尔。能自知,则内能尽性也,故謂之明。”
04311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10_严復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10_严復</p>-齐物书舍
严復云:“智如燭,明如鉴。”
0619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11_冯达甫

<p>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11_冯达甫</p>-齐物书舍
冯达甫云:“燃燭点灯,但能照見别人面目,却看不到自己真容。既能照人并能照己的,只有明鉴。故真正高明的人,不在知人,而在自知。”
04614
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者,有力也”,损掩“勝人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乙本“勝(简作胜)”假作“朕”(“勝”为蒸部,“朕”为侵部,蒸部和侵部元音相同,而可通转合韵,故二字为叠...
0549
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勝人者,有力’,五注、叶、清源无‘有’字。”
05110
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3_魏稼孙

<p>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3_魏稼孙</p>-齐物书舍
魏稼孙云:“‘勝人有力’,御注‘人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03311
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4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4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罗卷无‘者’字、‘也’字。”
048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