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11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弱’和‘强’都是动词。春秋时,郑庄公要消灭共叔段,给他很大的土地、众多的人民,使他终於起了反叛的念头,然后庄公发兵一举而扑灭了他。这就是‘將欲弱之,必固强之’的实例。...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4_唐玄宗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8_蒋锡昌
《老子》16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,《甲本释文》校“”作“妄”;乙本作“芒作,凶”,“”作“芒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“芒”为“妄”。今从帛书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作“萎作,凶”,“萎”当为“妄”之误。景龙...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作“百谷”是。马叙伦谓“百谷”为“川谷”之讹,非也。《说文》云:“谷,泉出通川為谷,从水半见出于口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谷,古木切,水注谿也。”又,《公羊传·僖公三年》“无障谷...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9_吴澄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5_范应元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3_马叙伦
《老子》01_04_校笺_03_蒋锡昌
蒋锡昌则云:“司马光、王安石、苏辙辈读此,皆以‘有’字、‘无’字为逗,不知‘有名’、‘无名’为老子特有名词,不容分析。三十二章:‘道常无名,···始制有名;’三十七章:‘吾将镇之以...
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7_吴云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4_王昶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“得”字,后句“賤”借作“淺”(上古二字皆为元部)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已校为“賤”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李约本、赵孟頫本无“不可得而贵”一句。严遵本...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曠’,乙本作‘滋’,甲本缺文,诸本皆作‘曠’。今据改。‘滋’疑作‘莊’,曠、莊音近而误。河上公注:‘曠者宽大。’‘曠’,即空曠广大的意思。‘谷’,甲、乙本皆作‘浴’,...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6_蒋锡昌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3_薛蕙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老子云,天下人皆謂我道虚无广大,似无所象(像)似。夫唯我道广大,迥超物表,固非凡情探赜所知,故得称大。若其有所象(像)似,如世间法者,则失其所以为大久矣。是微細粗浅之...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11_李息斋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3_刘文典
刘文典云:“今本《老子》河上公章句徧用第四十三,作‘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,无有入无間’;‘无有’上敚‘出’字,可据《淮南子》引文增。《道应训》引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;疑后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6_严灵峰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11_明太祖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0_陈奇猷
陈奇猷云:“按:‘復歸’二字连文,在《老子》中为常语,如:‘復歸於无极’、‘復歸於朴’、‘復歸於无物’、‘復歸於婴儿’,皆其例。‘復歸’,犹言乃返回也。衆人以‘不以言谈教’、‘不以...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聖人无□,□既以為□,□□□”,第一句损掩一“積”字,第二句损掩“既”和“人”两字,第三句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。帛书乙本“聖”省作“聊”,《乙本释文》作“...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‘謂’作‘以’。景龙、御注、景福、敦煌庚、敦煌辛、敦煌壬诸本均无‘道’字。‘不肖’,敦煌辛本‘肖’作‘笑’,下二‘肖’字同。义疏河上本作‘肖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9_03_校笺_04_陈柱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4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刘说是也。惟《老子》文作‘廢’,不作‘發’。如十八章‘大道廢’。三十六章‘將欲廢之’。作‘發’者,因‘廢’字阙坏,失去‘广’字旁致误也。《吕氏春秋·恃君览》云:‘天固有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