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2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《周易》曰:‘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’不息者,强行也,健行也,力行不已,而周行不殆也;不能锲而不舍,生死以之,则其于道也,难成难证;故曰:‘强行者有志。’无志者,常半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3_蒋锡昌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4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强行者有志’,蒋释说是。《老子》说‘不为而成’(四十七章),‘为’也就是‘行’,不为也就是不行;但他却主张‘为道’,他说‘古之善为道者···’(六十五章),‘上士闻道,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诸家解释为是。而严灵峰云:“‘强’,疑有误。王注云:‘勤能行之,其志必获。’四十一章:‘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’王注云:‘有志也。’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云:‘而真人以为勤行也。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张嗣成本“所”误作“守”,謂“不失其守者,久”。邢玄本“者”作“其”,无“也”,謂“不失其所,其久”。赵孟頫本无“者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不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张嗣成‘所’作‘守’,声近而讹。罗卷、易州、磻溪、赵写无‘也’字,下同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自节养,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,则可以长久。”节解云:“謂不失其一也。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4_王弼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5_叶梦得
叶梦得云:“所者,人之所安也。人之所安,莫大于道。《周易》曰:‘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’所,猶有在道,变通不穷,则无所不在,随所在而安之,孰不可为久者,所謂道乃久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6_范应元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7_曹道冲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8_宋常星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9_李大防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10_肖天石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11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不失其所’之‘所’字,在这里尚未与‘能’字对称,然已具有了中国哲学中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之含义。原‘能知’和‘所知’,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。释家以为‘所知’依附于‘能知’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‘不失其所者久’之‘所’,指處所,与‘兕无所投其角’、‘虎无所措其爪’、‘兵无所容其刃’(五十章)、‘无所陈之’(八十章)之‘所’同义,亦即空间。此‘久’是绝对的‘久’,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夫物各有所,‘飞龙乘云,腾蛇游雾,云罢雾霁,而龙蛇与蚓蚁同矣。’(《韩非子·难势》引《慎子》)此言失其所也。不失其所者如《周易·艮彖》云:‘艮,止也,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14_水海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无“而”字,作“死不忘者,壽也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景福本、《意林》本、《治要》本、室町旧钞本、《中都四子》本“忘”皆作“妄”,无“也”字,謂“死而不妄者,壽”。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2_王昶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3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意林》‘亡’作‘妄’。‘死而不妄’,謂得正而毙者也。河上本虽亦作‘亡’,而注云:‘目不妄视,耳不妄听,口不妄言,则无怨恶于天下,故长壽;’是亦读‘亡’为‘妄’矣。”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‘忘’作‘亡’。《治要》引作‘妄’。《列子·仲尼篇》注引、《弘明集》六僧绍《正二教论》引并作‘亡’。成疏曰:‘欲明死而不死不壽而壽也;’是成亦作‘亡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易说是也。‘亡’、‘妄’古通用。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:‘汝亡人哉。’亦借‘亡’为‘妄’,即其证。或曰:‘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6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忘’、‘妄’都讲得通,但都不及‘亡’字义胜,盖‘得正而毙’、‘无怨恶于天下’,意甚平平;‘不忘’,当即不为人所忘,是必生而有之,为而恃之矣,似非老旨。今译‘不亡’为‘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7_张舜徽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8_古棣
古棣云:“许抗生从帛书作‘忘’,今译为:‘死而不为人忘却的为长壽。’许译与老子原意不合,在义理和逻辑上都说不通。‘壽’謂人之存在,与‘夭’相对而言,‘死而不为人忘却’怎么能叫‘长壽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意林》卷一、《群书治要》卷三十引《道德经》‘死而不妄者,壽’,并引河上公注(河上公注谓:‘目不妄视,耳不妄听,口不妄言,则无怨恶于天下,故长壽。’),知河上公所见古本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不忘’,按‘亡’、‘妄’、‘忘’三字古皆可通用,但各自的本义迥然不同,《老子》此文所用究竟孰为本字,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。河上公注(见上引文)此乃謂人未死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、古棣、高明之说皆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。“忘”,若作“亡”,《说文》謂“逃也”,《玉篇》謂“死也,去也,逃也,无也”;孔颖达疏《周易·旅》“亡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