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0_03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之。严遵本及《谷神子》引皆作“而民生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敦煌己本、景福本、易玄本、邢玄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成玄英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玄...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9_王安石
《老子》54_音韵_02_毛奇龄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愛養’,王羲之、范本作‘衣被’,遂州本作‘依養’,义均可通。朱骏声曰:‘愛,假借為篓。《说文》:篓,蔽不见也,从竹爱声。《楚辞·九歌》: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。竹善蔽,故...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4_陆德明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古之善為道者’,按:《后汉书·党锢传》注引作‘道’。依河上注,盖河上亦作‘道’字。范、易州、罗卷、臧疏、磻溪、唐写卷子残本、赵写、馆本、张之象并作‘士’。成疏曰:‘故...
《老子》36_今译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4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欲乎不欲,常无為也;學乎不學,体自然也。‘復’音伏,反本之义。衆貴難得之貨,而轻至重之身,欲之胜也;尚有為之迹,而乖自然之道,學之过也。聖人则不然,欲乎不欲,而不貴難...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6_严可均
《老子》69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陈鼓应说可参考。陈柱谓下“行”為“胻”之省,《玉篇》云:“胻,户当切,《说文》曰‘胫耑也’。”“行无行”则為虽然要行动,却像无胫腿可行一样。此备一说。下“行”,今音 háng。...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3_俞樾
俞樾云:“按‘甫’与‘父’通。‘衆甫’者,‘衆父’也。四十二章:‘我将以為教父;’河上公注曰:‘父,始也。’而此注亦曰:‘甫,始也。’然则‘衆甫’即‘衆父’矣。一章:‘有名万物之母...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故不欲□□若玉,硌□□□”,“不欲”后损掩“禄禄”二字,“硌”后损掩“硌若石”三字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硌(luò),左旁残,仅存上划,据乙本释。”帛书...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大”前有“而”字,作“下士聞道,而大笑之”。敦煌唐写本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赵孟頫本作“下45...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7_唐玄宗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作‘不為始’是也,当据订正。毕沅曰:‘古始、辭声同,以此致异,奕义為长。’劳健曰:‘《说文》辤籀文从台作辞,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引《石经》詞作的,古《孝经》始作的,盖二字...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合’字误写作‘谷’(应作‘谷’,高明误写作‘谷’)。今本‘以降甘露’,甲、乙本均作‘以俞甘洛’。帛书组于甲本注云:‘俞,乙本同,通用本作降。俞,疑读为揄或輸。’愚以...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夫亦將知止”,王弼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等通行本正同帛书乙本,俱作此文句。河上公本“止”作“之”,则由篆体比、二字形近而误耳。想尔本復又作“止”,后来多数本从...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10_王弼
《老子》56_音韵_03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6_张煦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9_罗运贤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7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阴为牝,阳为牡。牝主静,牡主动。阳气动,阴气静。以阳交阴,而阴常勝者,阴静也。词“大邦(或大國)”直接跟在动词“取”后,以施事宾语的形式出现。所以,像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...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2_河上公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2_范应元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4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言至道之為物也,不有而有,虽有不有,不无而无,虽无不无,有无不定,故言‘恍惚’。所以言物者,欲明道不离物,物不离道,道外无物,物外无道;用即道物,体即物道···”
《老子》70_04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五十六章:‘言者不知;’八十一章:‘博者不知;’‘不知’与‘无知’谊同,可证王本不误。陶、马二说均非。王注谊不可解,恐有误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‘我’作‘吾’,下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