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9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我’:本章的‘我’,不必特指老子自己,亦可视为体道之士的一种泛称。‘泊’,淡泊,恬静。‘未兆’:没有迹象,形容无动於衷,不炫耀自己。‘兆’,朕兆,迹象。”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11_宋常星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5_蒋锡昌
《老子》71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2_范应元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2_蒋锡昌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播’作‘糞’。‘糞’、‘播’古字通用。《御览》引《文子》曰:‘却走馬以糞,車轨不接于远方之外。’《韩非子》、《淮南子》引并作‘糞’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近’乃‘少’字之误。《吕氏春秋·先己篇》云:‘不出於门户,而天下治者,其惟知反於己身者乎?’《论人篇》云:‘太上反诸己,其次求诸人。其索之彌遠者,其推之彌疏;其求之彌...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7_冯达甫
冯达甫云:''與',助,支持。善人,有德司契的人。善人消怨而不生怨,故得天道之助。能否得天道之助,则视其有德无德。这是自然规律,谁能违反?嫌怨不是调和可能解决的,必须消除结怨根源才行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慎察“两者”,当指“无名”与“有名”。此“两者”,是承上文“无名,萬物之始也;有名,萬物之母也。故恒无欲也,以觀其眇;恒有欲也,以觀其所噭”而言。“两者同出”,而“異名同謂...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也’字,是已。今据改。此数句,谓人君好恶不形于外也。德者,得也。德乃借字,本字当作息。《说文》:‘惪,外得于人,内得于己也。’此承上文而言群下之善与不...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為是,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“或炅或吹”。“炅(rè)”,“熱(简作热)”的古字。王冰注《素问·举痛论》谓:“炅,熱(简作热)也。”《老子·德篇》“靓勝炅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...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王念孙说甚是也。“施”读为“迪”,训“邪”(即指“邪道”),钱大昕则徑直释云:“‘施’,古音斜字。《史记·贾生列传》‘庚子日施兮’,《汉书》作‘斜’。‘斜’、‘邪’音义同也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第一句同此(“地”字稍残),第二句“淵(简作渊)”误作“潚”(sù),第三句作“予善信”,当为“予善天”與“言善信”之合文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...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樸之为物,以无为心也,亦无名。故將得道,莫若守樸。夫智者,可以能臣也;勇者,可以武使也;巧者,可以事役也;力者,可以重任也。樸之为物,愦然不偏,近於无有,故曰‘莫能臣”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06_王昶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明白四達,能无以為乎’,古本。‘明白’,虚也;‘四達’,通也。谓此心虚明坦白,四達皇皇,感而后应,应而常虚,无以私意為之,人能之乎?盖此心无為而无不為也。无為是本,无...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7_刘韶军
刘韶军云:“‘以正治國’,唐玄宗《御注道德真经》、唐玄宗《御制道德真经疏》作‘以政理國’,与宋徽宗、明太祖、清世祖三家不同(三家作‘以正治國’)。”水海按:唐玄宗注云:“在宥天下,...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是以’,承上文也。聖人即举聖戒。凡腹,内也;目,外也。怀道抱德,充满于内,故為腹也。内视无色,反听无声,诸根空薄,净不染尘境,故不為目也。”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6_毕沅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5_罗运贤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9_魏源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而不見其首”,损掩“而”前七个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隋而不見亓後,迎而不見亓首”,“随(简作随)”假作“隋”(上古二字皆属邪纽歌部),《...
《老子》14_音韵_07_高明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拱璧’,抱璧也,谓圆全大璧也。‘駟馬’,一乘车也。古者召士,必先赍拱璧,后遣駟馬之车。言纵有高盖合璧、富贵荣华,亦不如无为、坐忘,修进此道。何者?夫修道可以长生,富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按:‘見’、‘导’谊近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‘踰年历岁,未得一城;’《战国策·赵策》‘得’作‘見’,可证。《说文》:‘导,取也。’‘見素’与‘抱樸’,‘少私’与‘寡欲’,...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有車周无所乘之,有甲兵无所陳□”,前句“舟”,音假为“周”(上古二字皆为章纽幽部),后句“之”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前句作“又周車无所乘之”,“有”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