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4_唐玄宗
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5_王安石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11_高明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7_范应元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10_唐玄宗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或彊或剉’,严遵、王弼、傅奕、阮籍同古本。‘剉’,寸卧切,折伤也。河上公改‘剉’作‘羸’。今仍从古本。”水海按:王弼本本句不同古本,而作“或强或羸”。范氏之说有误。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恍惚中有象,惚恍中有物。’是成本经文作‘恍惚中有象,惚恍中有物’。道藏河上本作‘怳兮忽兮,其中有物;忽兮怳兮,其中有像’。正与俞说合。俞谓‘惚兮恍...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8_河上公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0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此章或以‘名’字断句,‘樸雖小’连读;或以‘樸’字断句,‘无名樸’连读,义均未安。王夫之《老子衍》读作‘道,常,无名。’以‘常’與‘道’并列为哲理范畴。蒋锡昌《校诂》则...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7_毕沅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21_肖天石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8_王卡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4_吴澄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譣罗卷敦煌乙本‘无名’下缺,此云‘貸作始’(指罗振玉谓‘敦煌本貸作始’),乃据《老子义》本。傅本、诸王本、室町本作‘善貸且成’,范本作‘善貸且善成’,云:‘严遵、王弼同...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0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河上公注曰:‘輜,静也。聖人終日行道,不離其静与重也。’甚得其义。河上公以‘静’、‘重’对文是也。··按本章上下文,俱以‘重’、‘静’,‘輕’、‘躁’对文,可证。疑古原...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3_严可均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2_张舜徽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4_彭耜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此言天下无道,战场在郊,牝馬上阵也。戎馬者军中所用之馬,与戎車戎衣同意。《周礼·夏官》馬质、校人并言戎馬,则戎馬之名旧矣。生,产驹也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‘邑外谓之郊。’古者...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7_古棣
古棣云:“罗振玉说:敦煌本不重‘為天下谿’句。《老子想尔注》亦不重此句。按:本章三段,每段的下一个语法句的头一小句,皆重上一个语法句的末小句,读起来别有韵致,此种格律,民歌常有之。...
《老子》51_04_校笺_03_马叙伦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6_马叙伦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甲本作“然埴為器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“然”為“埏(yán)”,无“而”字;乙本作“燃埴而為器”,“然”作“燃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“燃”亦為“埏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...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遂州、邢玄、庆阳、磻溪、楼正均作‘泰’,诸河、王本作‘太’,道藏王本作‘大’。泰、太古通。依旧说:安,静也。《释名·释言语》‘安,晏也’;晏晏然和樂无动惧也。平者安之至...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9_王引之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8_焦竑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3_甲本释文
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案’,乙本作‘安’。通行本此处多作‘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’。‘安’、‘案’与‘焉’,音近义通,作‘于是’解。或误以‘焉’为句尾语词,属之上句,遂并下句增一‘焉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