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250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2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2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训“一”为“元气”说是也。“元气”是由太初混沌的道经过长期发展的产物。“元气”是有名之物,道是无名之物。可见“一”不是“道”。然而它近于“道”。
03711

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并同甲本。“昔”,王弼注为“始也”,河上公注为“往也”。两说皆通。“一”,约有五种解释,下面分别例举。 其一,释为“道”。成玄...
0517

《老子》38_附论

<p>《老子》38_附论</p>-齐物书舍
“攘臂”考 “攘臂”为春秋战国时的成语。从辞源上看,最先则由《老子》用之(新版《辞源》以《庄子·人间世》为最先用之,实为不妥),后广为流传,形成了一个颇具特指意义的士人习用语。 “攘...
04814

《老子》38_述评

<p>《老子》38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《老子》本章的主旨是:崇尚道、德,反对礼、智。吴澄曾谓“贵德而不尚礼”、“体道而不用智”为此章主题。 《老子》本章,“道”是自然无为的道。老子认为,凡是符合“无为”的行为,就符合了...
05012

《老子》38_今译

<p>《老子》38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,所以实是有德。下德的人不表示自己失掉德(执守着形式上的德),所以实是无德。上德的人因循自然,没有用心作为。上仁的人有所作为,然而是出于无意而作为。上义的...
0396

《老子》38_音韵_06_本章韵读

<p>《老子》38_音韵_06_本章韵读</p>-齐物书舍
本章韵读:德、德,职部。為、為、為,歌部。應、扔,蒸部。仁,真部,禮,脂部,真脂通韵。薄,铎部,華,鱼部,鱼铎通韵。首、首,幽部。薄,铎部,華,鱼部,鱼铎通韵。彼,歌部,此,支部,...
03613

《老子》38_音韵_0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8_音韵_0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應”、“扔”皆蒸部字,古棣误为耕部。“仁”,真部【en】,“禮”,脂部【ei】,真脂通韵,故“仁”、“禮”押韵。“薄”,铎部。“華”,读为“荂”,李善谓读为枯瓜切,郝懿行谓“...
0416

《老子》38_音韵_04_古棣

<p>《老子》38_音韵_04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‘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’四‘德’字為韵,‘德’字人职部。‘上德无為而无不為,下德為之而有不為。上仁為之而无以為,上义為之而有以為。’四‘為’字為韵;...
0266

《老子》38_音韵_03_邓廷桢

<p>《老子》38_音韵_03_邓廷桢</p>-齐物书舍
邓廷桢云:“‘薄’、‘華’为韵。‘華’古音读若‘荂’,鱼虞部字。‘薄’从溥声,则鱼、虞部之入声也。”
05210

《老子》38_音韵_02_李赓芸

<p>《老子》38_音韵_02_李赓芸</p>-齐物书舍
李赓芸云:“按‘薄’与‘華’韵,‘首’与‘始’韵。古读‘華’如‘尃’。”
03612

《老子》38_音韵_01_江有诰

<p>《老子》38_音韵_01_江有诰</p>-齐物书舍
江有诰韵读谓本章无韵。奚侗谓:首、始韵,薄、華韵。
0405
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6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6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‘彼’谓禮義也,‘此’谓道德也,圣人去禮義之浮華,取道德之厚實,故云‘去彼取此’。”
0537
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5_成玄英

<p>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5_成玄英</p>-齐物书舍
成玄英疏云:“去彼華薄,则是绝仁弃義;取此厚實,则是返朴还淳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4_河上公

<p>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4_河上公</p>-齐物书舍
河上公注云:“去彼華薄,取此厚實。”
03012
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3_高亨

<p>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3_高亨</p>-齐物书舍
高亨云:“按三十八章曰:‘是以大丈夫處其厚,不居其薄;處其實,不居其華。故去彼取此。’七十二章曰:‘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’并于此文(指十二章末句)同例。皆复...
0539
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2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2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故去彼取此’,‘去’上声。”
0246
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“彼”假作“皮”,乙本“彼”假作“罷(简作罢)”,“彼”、“取”之间有一“而”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、严遵本无“故”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与诸今本皆同此。
03413
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9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9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成玄英本有异同。顾欢本成疏作“處”,强思齐本成疏则作“居”。又,蒋锡昌谓“‘實’指道言,‘華’指智言。‘處其實不居其華’,言處道不處智也。”
03110
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8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8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·华林园集诗》注引并同此(指傅奕本两‘居’皆作‘處’)。成疏曰:‘岂處禮義之薄耶?’是成亦作‘處’。《文选》注引‘不’上有‘而’字。(胡本无。)张之象、柰卷上作‘...
0558
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7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7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:‘居其實不居其華’;又荣注:‘居其實不居其華’。是成、荣两本‘處’并作‘居’。”
03311
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6_王昶

<p>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6_王昶</p>-齐物书舍
王昶云:“至元两‘處’字作‘居’。”
0388
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5_张煦

<p>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5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吕、苏‘處’作‘居’。”
0308
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4_毕沅

<p>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4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朱穆《崇厚论》引两‘處’字皆作‘居’。”
0435
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3_薛蕙

<p>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3_薛蕙</p>-齐物书舍
薛蕙云:“‘居其實,不居其華’,一作‘處其實,不居其華’。”
03314
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2_焦竑

<p>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2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古本四句并作‘處’。王弼作‘處其厚,不居其薄。處其實,不居其華。’”
04312
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居亓實,不居亓華”。乙本如此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,两“居”字,皆作“處(简作处)”,句中无“而”字。严遵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李息斋本、范应元...
05411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1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1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大丈夫,君子也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忠信之厚,而不處其薄;處其道之實,而不處其華。盖知仁義禮其末必至于亂,不如相忘于道德也。”
0298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0_王弼

<p>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0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:“夫载之以大道,鎮之以无名,则物无所尚,志无所营。各任其貞事,用其诚,则仁德厚焉,行義正焉,禮敬清焉。弃其所载,舍其所生,用其成形,役其聪明,仁则尚焉,義则竞焉,禮则争焉。...
03911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9_文子

<p>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9_文子</p>-齐物书舍
《文子·上仁篇》云:“文子问:‘仁義禮何以為薄于道德也?’老子曰:‘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,為義者必以取与明之;四海之内哀乐不能徧(遍),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。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,...
03414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8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8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玉篇·尸部》云:“居,處也。”《广韵》云:“居,處也。處,居也。”是知“居”、“處”同义,“居住”之义。此處引申为“立身”或“處身”。“居其厚”即立身于敦厚。河上公注:“...
034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