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69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“攘”假作“襄”(上古二字皆为阳部,故可通假);帛书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亦假作“胃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為“謂(简作谓)”,其他文字同。今...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张说是。关于“反”,含有两层意思。第一层为“相反”,含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意思,即王弼所注:“高以下为基,贵以贱为本,有以无为用,此其反也。”第二层意思为“返”,赵至坚本即直...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6_罗振玉
《老子》27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7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5_罗振玉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言道不生不灭,无始无终。唐玄宗注:“无始,故‘迎之不見其首’。无终,故‘随之不見其後’。”严復云:“見首見尾,必有穷之物。道与宇宙,无穷者也,何由見之?”徐梵澄云:“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范谓‘而’字王弼同古本,则王本脱‘而’字。王注‘晦以理物则得明’一句,恐系预為下文‘濁以静物’二句作解,未必《老子》经有此一句。盖因此二句经文,纯用比喻,故王弼先加一句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0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何氏校刊,诸本无下‘其次’二字。纪昀謂《大典》‘侮之’上无‘其次’二字。按作‘其次畏之、侮之’者,是也。上句‘其次親而譽之’,河上本‘而’作‘之’,是也。诸石刊本同。(...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梁”作“良”,“良”则为“梁”的同音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来纽阳部);帛书乙本损掩。其他诸本无“故”字,“得”下有“其”,作“强梁者不得其死”。傅奕本“强”作“彊”。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7_陈柱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9_俞樾
俞樾云:“‘善有果而已’,按:河上公本作‘善者果而已’,当从之。王注曰:‘果,犹济也,言善用師者,趣以济难而已矣;’是其所据本亦作‘善者’,故以‘善用師者’释之。今作‘善者’,以形...
《老子》07_音韵_03_古棣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6_蒋锡昌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引作‘故君子去泰、去甚’。‘甚’字河上注谓‘贪淫声色’,是也。《说文》‘甚,尤安樂也,从甘从匹。匹,耦也。’朱骏声曰:‘按甘者饮食,匹者男女,人之...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06_蒋锡昌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王注‘赤子无求无欲,不犯众物,故毒蟲之物,无犯於人也’;是王作‘毒蟲’。顾本成疏‘毒蟲,虺蛇类也’;强本荣注‘是以毒蟲不得流其毒’;则成、荣并作‘毒蟲’。‘蜂蠆虺蛇’当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抱朴子·应嘲篇》:‘先生載營抱一’。··《文选·吊魏武文》注引‘抱一能无離乎?’····《抱朴子·至理篇》曰:‘滌除玄覽,守雌抱一,專氣致柔;’盖本此文。····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6_范应元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7_河上公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域中有四大’,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‘國中有四大’。按:作‘國’字显系传抄之误。陈柱训‘域’為宇宙是有道理的。《老子》中虽没有宇宙这个词,但包举一切的意思还是有的,这里说的‘...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尋尋呵不可名也,復歸於无物’,乙本假‘命’字为‘名’。今本‘尋尋’二字作‘繩繩’,傅奕本及诸宋本‘繩繩’下多有‘兮’字,王弼本捝此字。‘尋尋’、‘繩繩’同音...
《老子》59_音韵_07_水海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1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《老子》书称‘聖人’者凡三十许处,皆视為至高之人而无诋訾之语,此乃云‘絶聖’者,非自相矛盾也。《说文》:‘聖,通也。’是此‘聖’字之义。《诗经·凯风》:‘母氏聖善。’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明道若昧’,光而不耀。‘進道若退’,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‘夷道若纇’,纇,纳也。大夷之道,因物之性,不执平以割物。其平不见,乃更反若纇纳也。”按:“纳”,深窪...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善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无“者”字,“瑕”作“瘕”,“適”作“讁”,謂“善言无瘕讁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本、邢玄本、张之...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9_范应元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8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事大众而数摇之,则少成功;藏大器而数徙之,则多败伤;烹小鮮而数挠之,则贼其泽;治大國而数变法,则民苦之。’是以有道之君,贵静不重变法,故曰:‘治大...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4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无‘萬物得一以生’与下文‘萬物无以生將恐滅’二句对文;王弼、河上公及世传诸本皆有此二句。此乃本章经文之一大差异,其中必有一误。河上公本‘其致之’三字之注文云: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