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8_罗振玉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10_罗振玉
《老子》14_02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2_韩非子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聪明睿智,天也;动静思虑,人也。人也者,乘于天明以视,寄于天聪以听,托于天智以思虑。故视强则目不明,听甚则耳不聪,思虑过度则智识乱。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,耳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3_吕惠卿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侯王”。顾欢本成玄英疏云:“萬乘之主,五等之君,若能守持此道,八荒萬国自然从化,行人亦尔。所以偏举侯王者,明君王為化利物宏多也。”成玄英尚强调作“侯王”的...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7_徐梵澄
《老子》64_01_校笺_02_顾广圻
《老子》16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65_08_校笺_04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然後’二字,景龙本、敦煌庚本、敦煌壬本无。‘乃至’下敦煌庚本有‘於’字。”水海按:今河北省易县存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有“然後”二字。朱谦之、高明等人校释景龙碑...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道藏王本有‘聖人’二字,当据补入。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‘是以聖人欲上民,以其言下之;欲先民,以其身後之。’是荣有‘聖人’二字,二‘必以’并作‘以其’。《文子·道德篇》...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6_严可均
卫气【知识百科】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韵会》云:“泊,音薄。”二字可假借。帛书乙本“薄”即借为“泊”,此证马叙伦说之确。薄,浅薄,不足。“亂之首”,祸亂之开端。“亂”指“世亂”。河上公注:“禮废本治末,忠信日...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6_严可均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8_蒋孔阳
蒋孔阳云:“‘大音希聲’中的‘大’,有两个含义:一是‘大小’的‘大’,二是最完美的意思。因此,‘大音’就是最大或最完美的聲音。音乐是聲音的艺术,‘大音’运用到音乐上,可以说是‘最完...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非是。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所云虽本于《老子》,然非《老子》原文,不足為据。且此二句是承上文“求生之厚”而申言,非单独為“一段”明矣。又,“賢”后他本有“於”字,而帛书...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伦谓‘大巧’句下及‘大辯’句下,应各有‘其用不□’一句,而今亡矣。石田羊一郎移‘大巧若拙’句于上,曰:‘大直’、‘大辯’两句下,仍有脱文。”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广雅·释诂》:‘取,為也。’《国语》十四:‘疾不可為也。’韦解:‘為,治也。’是‘取’与‘為’通,‘為’与‘治’通。故河上云:‘取,治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6_吴澄
吴澄云:“彼不善而此善,以彼之不善与此之善者相形,而人遂见此之过于彼,则彼人之不善乃为此善人之資也。谓因彼之不善,以成此之善名,故曰‘資’。言善不善之名对立,岂有道之世哉?”
《老子》50_音韵_04_水海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4_俞樾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遂事而弗名有也”,句首损缺“成功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成功遂□□弗名有也”,“遂”后损缺“事而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二本合校即得此句。道...
《老子》19_音韵_03_水海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文选·魏都赋注》作‘甘其食,美其服,樂其俗,安其居,鄰國相望,鷄犬之聲相聞,人至老死不相与往來。’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鷄狗之聲相聞……使民至老不相往來。’是成‘民...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今本‘故有道者不處’,帛书甲、乙本同作‘故有欲者弗居’。‘有道者’与‘有欲者’意义相悖,帛书研究组云:‘居,储蓄。此言惡物为人所弃,虽有贪欲之人亦不贮积。’许抗生云:‘疑...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4_范应元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帛书本与诸本差异较大。前句,除张嗣成本与释德清本之外,他本皆无“將”字。据前文有“使”字(乙本)或“若”字(甲本),表使然,并非必然和已然,所以此处有“將”字为宜,张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