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爱民治國,能无知’,当作‘能无以智’,与下句‘无知’不同。王注云:‘治國无以智,犹弃智也。能无以智乎,则民不辟而國治之也;’是王本正作‘能无以智’。‘以’,用也;无用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6_苏辙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6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奇’与‘正’对文,则‘奇’义同‘邪’。《管子·白心篇》‘奇身名废’,注云:‘奇,邪不正也’,是‘奇’即不正。‘以奇用兵’即不依正术用兵也。”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3_张松如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检《道藏·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引王弼云:‘无物以易其身,故曰貴也,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。无物可以损其身,故曰愛也,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。’亦‘託天下’在‘寄天下’之前。遂州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孰能濁以止,静之徐清’。王弼、陆希声作‘孰能濁以静之徐清’。陈景元作‘孰能濁以激,静之徐清’。或说作‘止’者,與下‘久’字為韵,当是也。‘澂’本或作‘澄’,非。...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7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乘乘兮’,古本作‘儡儡’。有歸,必税驾而不乘。‘乘科兮无所歸’,无住著也。马巨济曰:‘牲无馀欠,有馀皆分外也。享太牢、登春臺,则所得皆分外。”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5_蒋锡昌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馆本、遂州本“伐”作“饒(简作饶)”,无“者”字,谓“自饒无功”。景龙本、御注本、(唐)李荣本无“者”字,作“自伐无功”。周如砥本“...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21_清世祖
清世祖云:“‘行’当做‘形’。食餘,人必恶之;形贅,人必丑之。夫圣人从事於自然,而不自見、不自是、不自伐、不自矜者,盖亦睹夫争者之害也。夫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,苟以立为未足,而加之...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大辯若訥’下,疑原文尚有‘大赢若絀’一句。久经传写,脱去四字耳。帛书乙本‘趮勝寒’前,尚存一‘絀’字,可证也。必有‘大赢若絀’一语,然后四句两两相对,顺理成章。按之文...
《老子》45_音韵_03_李道纯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(并下句)是承接上文而作的结论。掌握着“道”的规律和运行法则的聖人,不出行就能推知(其他事物的情况),不望就能明晓(事物的道理)。韩非或谓“不行而知”义为“能并智”,...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白玉蟾、磻溪、经幢、赵写本并作‘萬物作而不辭’。范谓杨孚、王弼同古本,则王确作‘不為始’。成疏曰:‘始,先也。’是成亦作‘不為始’。伦按:当依王弼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‘淵’者,深广莫测之义。‘宗’者,根宗也。大道之本体,涵养萬物而不匮;大道之妙用,冲和萬物而不遗。其理幽深,不可以心思而得;其道隐妙,不能以言议而知。是故物物全彰,头头...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6_高亨
高亨云:“《文子·自然篇》引此二语,旧注:‘天地生萬物,聖人养百姓,岂有心于物,有私于人哉!一以观之,有同芻狗。’尚得其恉。”又云:“老子不诋訾聖人。此处云:‘聖人不仁’者,盖老子...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故’字,(景龙)碑本磨灭不明。‘長久’,各本作‘長生’。···此‘久’字盖假借为‘有’,与前二‘久’字稍别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:‘精神者,天之久;道进乎本不久;’注:‘...
《老子》07_05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2_王纯甫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持’,执也。‘盈’,满也。言不能静退谦虚,恒欲执求盈满,夸矜我大,意在陵人,必致倾危;不如止而勿行也。故《庄子》云:卮满则倾危。又《尚书》云: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5_张煦
《老子》56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“往”误作“佳”,“害”作“害”,谓“佳而不害,安平大樂”(把下句“樂”置于本句)。道藏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...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4_彭耜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9_东条一堂
东条一堂云:“‘道之出口’,古本、碑本‘口’并作‘言’。弘按此注及二十三章注,俱作‘出言’。《释文》出‘尺类反’,合而稽之,王本经文本作‘出言’明矣。其作‘口’者,盖缺上画也。何晏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