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无“而”字,作“死不忘者,壽也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景福本、《意林》本、《治要》本、室町旧钞本、《中都四子》本“忘”皆作“妄”,无“也”字,謂“死而不妄者,壽”。...
《老子》14_述评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臀呵鬻人蔡蔡”,损掩“我獨若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”作“冒”;“兮”字误译为“呵”,今还原;“察察”假作“蔡蔡”(上古“察”和“蔡”皆为月部字),《...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7_严可均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8_蒋锡昌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大直质素之人,不显直相,故能混迹同尘,妄曲随物,故若屈也。是知直躬小直也。匠成万物,炉锤群生,有大功巧而忘功用,晦迹同凡,故若拙也。《庄子》‘彫刻众形而不为巧’,是知...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仅残留一“餘”字,其余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脩之家,亓德有餘”,“修”假作“脩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景龙本作“...
《老子》56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是。又:“閇”字,则为“閉”的俗字。《广韵·屑韵》云:“閉,阖也,塞也,俗作閇。”赵孟頫本亦作“閇”(见北京市西便门外白云观赵孟頫书《道德经》石刻)。又:“塞其说(yu...
《老子》80_音韵_03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严遵本‘狎’作‘挾’。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:‘无狹其所居’,是成、荣并作‘狭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严遵本则误作“挾”,而怡兰堂校严本则作“狭”。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8_苏辙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王弼注训‘若’為‘乃’,是也,惟‘乃’字亦非古本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云:‘故貴以身為天下,则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,則可託天下。’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云:‘故老子曰:故...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3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廉’,即古之矜也。廉之廉谓廉隅也。《礼记·聘义》:‘廉而不劌。’疏云:‘廉,稜也。’正与此同。有稜角则易致劌伤,故唯圣人廉而不劌。《淮南子》:‘金积折廉。’廉字亦如此...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沌沌兮’,范、白、吴、赵写同此;易州、磻溪、馆本、臧疏、彭、寇、张嗣成作‘純’;馆本、易州无‘兮’字。按:‘沌’、‘純’、‘忳’,并借为‘惇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惇,厚也...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4_林希逸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9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帛书无‘一’字,下句又以‘谓’起,苏辙曰:‘致之言极也。’高亨曰:‘致,犹推也,推而言之如下文也。’如此,‘其致之也’,似是启下,非总上,高说是。‘一’字当属衍文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8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作‘彈而善謀’,乙本作‘單而善謀’,王本作‘繟然而善謀’,傅奕本作‘默然而善謀’,严遵本作‘坦然而善謀’,敦煌辛本作‘不言而善謀’。其中虽有词异谊同之通假字,但不排除...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4_高亨
高亨云:“按‘失’当作‘天’,形近而讹。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:‘天而生。’《释文》:‘向崔本作失而生。’即‘天’、‘失’互误之证。‘德者,同於德’,谓從事於德者同於德也。‘天者同於天...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水善利萬物”,是就水对萬物的关系而言,谓水好施利於萬物,萬物因水而生(参看王安石注);“有静”,是就水本身的情况而言,谓水以虚静柔弱自处;“而”是连词(顺连而非转连)。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劳健说是也。或断为“道,常,无名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樸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,樸(‘樸’字后为句号)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、樸”;或断为“道常,无名之樸”等,皆不合《老子》之旨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有“必”字是,表必然,起强调作用。又,“先”、“後”皆用如动词,其意分别即“居在……之先(前)”、“居在……之後”。“先民”,即“居在民之先”,意即领导人民。“後之(民)”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2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据《释文》,王本作‘譽’。按:‘譽’乃美稱。‘致數譽无譽’,即‘王侯自稱孤寡不榖’之义。稱孤寡不穀,是致數毁也,然致數毁而终无毁。若有心致數譽,将反无譽矣。作‘輿’,义...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2_王叔岷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2_邵若愚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夫唯不肖,故能大’,帛书乙本如此。甲本作‘夫唯大,故不肖’,‘大’字损掩,依意补。王、傅及今诸通行本俱作:‘夫唯大,故似不肖’,或无‘似’字,同帛书甲本。如按:甲、乙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