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51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毋已”。帛书本為是。河上公注中有“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”语,可知河上公本原作“无已”。“无”则是“毋”的假借字。“毋”,副词,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韩非...
05313
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9_水海

<p>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9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上”、“尚”古字通(上古二字皆为禅纽阳部)。然而《老子》本字当作“尚”。“尚”,高尚也。又,“知不知”,约有三种解释:其一是,“知道言不知”(河上公注);其二是,“知道像...
03013
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3_吴澄

<p>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3_吴澄</p>-齐物书舍
吴澄云:“食之不尽者曰餘,肉之附生者曰贅。‘自见’、‘自是’、‘自伐’、‘自矜’之人,若律之于自然之道,譬若食之已餘者不当食,行之如贅者不当行也。或曰‘行’读如‘形’,古字通用。司...
05513
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是以聖人自知,而不自見;自爱,而不自贵’,‘見’音現。古本有‘而’字。”
03313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0_顾欢

<p>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0_顾欢</p>-齐物书舍
顾欢云:“希,少也。人能爱气少言,則行合自然。”
03913
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8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8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''弱之勝强,柔之勝剛',王雱本下'之'字作'能'。'
05013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12_胡寄窗

<p>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12_胡寄窗</p>-齐物书舍
胡寄窗云:“寡欲的具体表现是‘知足’。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,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、生存、禍福。……不仅如此,他们并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。如知足,则虽客观财富...
03713
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4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4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'按:经幢'和'误作'知'。'
04913
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13_水海

<p>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13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古棣之说,甚為雄辩。唯于“非可為者也”后,补“不可執也”一句,今譣之帛书,无此句。
03513
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8_王昶

<p>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8_王昶</p>-齐物书舍
王昶云:“至无‘噤’作‘呴’。”
05013
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13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13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唐玄宗、任法融之注疏、释义,大致符合《老子》之旨。其中,对於“矜”的解释,按通语训解为“矜夸”、“逞能”,还有释为“矜大”(河上公注)、“夸大”(杜光庭注)、“自恃”(魏源...
02713
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6_许抗生

<p>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6_许抗生</p>-齐物书舍
许抗生云:“老子主张‘无为’顺自然,而心使氣则有所作为,违背了‘无为’的自然原则,所以说这样做就会使原来柔和的东西,变成僵硬的东西。这里的‘氣’,指组成形体的‘氣’。老子说:‘万物...
03913
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7_王弼

<p>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7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云:“不塞其原,则物自生,何功之有?(不禁其性,则物自济,何為之恃?)物自長足,不吾宰成,有德无主,非玄而何?凡言玄德,皆有德而不知其主,出乎幽冥。”
04613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2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2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有之以為利’,各本句上有‘故’字。”
02913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7_河上公

<p>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7_河上公</p>-齐物书舍
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强力行善,则为有意于道,道亦有意于人。”
03213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甲本无“也”字;乙本“龍(简作龙)”作“弄”,“弄”则為“寵(简作宠)”之假借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...
03113

《老子》13_音韵_03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3_音韵_03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龍辱若驚,貴大梡若身。何謂龍辱若驚?龍之為下也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龍辱若驚。”驚【kǐen】,耕部;身【cǐen】,真部。因耕部【en】和真部【en】,主要元音相同(不属于对...
04213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4_彭耜

<p>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4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若烹小鮮’,··程‘若’作‘如’,纂徽‘烹’作‘亨’。”
04913
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8_水海

<p>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8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高亨释“非”为“不唯”(义即“不只”、“不但”、“不仅”)之合音,于义为长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以道德居位治天下,则鬼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。其鬼非无精神,邪不入正,不能傷自...
03113
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9_易顺鼎

<p>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9_易顺鼎</p>-齐物书舍
易顺鼎云:“王弼注云:‘夫晦以理物则得明,濁以静物则得清,安以動物则得生。’据此,则经文当有‘孰能晦以理之徐明’一句,在两句之上。”
02713
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8_高明

<p>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8_高明</p>-齐物书舍
高明云:“世传今本多同王本‘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’,景龙碑作‘民之難治,以其多智’,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民之難治也,以其知(智)也’,皆无‘多’字。老子主张存愚弃智,先以自全其愚人之心...
03713
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4_毕沅

<p>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4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‘民’,王弼作‘人’,改‘民’为‘人’,皆唐本也。”
02313
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6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6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磻溪‘為人’作‘與人’。赵写无‘有’字。”水海按:赵孟頫作“聖人无積,既以為人,己愈”,漏去“有”字。
04413
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唯□,故不宵”,前句损文,当为“大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大”;“宵”则与“肖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心纽宵部)。帛书乙本作“夫唯不宵,故能大”,“宵”通“肖”,...
03813
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10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10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上禮”,最讲禮仪之人。“莫之應”,即“莫應之”。“莫”,否定性无定代词,没有谁,没有人;“之”為“應”的前置宾语。“攘”,音rǎng,即陆德明所云“若羊反”。“攘臂”,捋衣...
03813
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1_陶鸿庆

<p>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1_陶鸿庆</p>-齐物书舍
陶鸿庆云:“傅奕本‘我獨’下有‘欲’字。据王注‘我獨欲异於人’,是王所见本亦有‘欲’字,而传写夺之。《老子》状道之要妙,多为支离惝恍之辞,或曰‘若’、曰‘如’、曰‘似’、曰‘將’、...
03913
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惡’,乌路反。”
04413
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2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2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古本有‘而’字。聞道而大笑之者,乃下士也。下士聞道而笑者,以为虚无而笑也;又聞弱之胜刚、柔之胜强、贵以贱为本、高以下为基,皆不信而笑之也。殊不知实运于虚,有生于无,虚无...
03513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5_陈碧虚

<p>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5_陈碧虚</p>-齐物书舍
陈碧虚云:“开元御注本、河上公本并作‘繟然’。严君平本作‘默’。王弼本作‘坦’。”
03213
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2_薛蕙

<p>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2_薛蕙</p>-齐物书舍
薛蕙云:“‘常有司殺者殺’,一无下‘殺’字。”
050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