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58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2_焦竑

<p>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2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’,《韩非子》及古本作‘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’。”
02713
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2_毕沅

<p>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2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‘欲’,河上公本作‘使’,非。”
06513
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13_高亨

<p>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13_高亨</p>-齐物书舍
高亨云:“按:《说文》:‘柢,木根也。’盖根、柢二字对言则别,混言则通也。‘視’读为窴,窴,置也,立也。視、窴古通用。《诗经·鹿鸣》:‘視民不恌。’郑笺:‘視,古示字也。’《仪礼·...
02913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5_成玄英

<p>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5_成玄英</p>-齐物书舍
成玄英疏云:“利器,权柄也。权隐於心,故物莫之害也。权示人,即为人所制,故不可以示人。”
04913
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8_王安石

<p>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8_王安石</p>-齐物书舍
王安石注:“《字说》曰:‘奂而散為涣。’夫水本无冰,遇寒则凝。性本无碍,有物则结。有道之士,豁然大悟,万事销亡,如春冰顿釋。”
03713
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13_王安石

<p>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13_王安石</p>-齐物书舍
王安石云:“夫道之大,则不可以名,故似不肖。小则可以名,故若肖。故曰:‘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’。”
05213
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以慈衛之’,叶(梦得)上有‘必’字。”
02913
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7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7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忽恍,中有象;恍忽,中有物。’顾欢与此同。御注作‘忽兮恍,其中有象!恍兮忽,其中有物!’河上作‘忽兮怳兮,其中有像!怳兮忽兮,其中有物!’本或二句互倒。王弼与河上同,...
04313
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4_严灵峰

<p>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4_严灵峰</p>-齐物书舍
严灵峰云:“经文当作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冥兮窈兮,其中有信。’与上文‘恍兮惚兮,其中有象;惚兮恍兮,其中有物。’文义亦相应也。”
05613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22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22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注云:“此下言天道谦虚,以戒人事勇敢。天不与物争,四时盈虚,物无违者,故善于勝。天何言哉?福善而祸淫,曾无差忒,故云善應。天道不召物使从己,物不能违,自來顺天耳。天道玄远,繟...
03413
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若民恒是死,則而為者”,前句“使民”作“若民”,无“且”字,“是”為“畏”的误写,或“恒是”下捝一“畏”字;后句“而”前衍一“則”字,无“畸”字。《甲本释文》校...
02613

《老子》22_音韵_03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22_音韵_03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盈,耕部;新,真部,此真、耕通韵。明、彰、長,阳部;功,东部,此阳、东通韵。‘直’字,景、遂本、馆本作‘正’,正,耕部。奚侗以‘全、正、盈、新為韵’。高本汉同奚,惟以正...
05713
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8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8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谓失道者則同於失道之人,故同於道者,有道者亦与之相得。同於德者,有德者亦与之相得。而同於失者,則失道者亦与之相得。此乃同声相应、同气相求也。是知人之言行,当疏通安静,不...
05013
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8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8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知足,则箪食瓢饮而自乐;知止,则功成名遂而身退。此老子复晓人曰:是故甚爱名者,则必大費精神;多藏貨者,则必重失身命。惟知足、知止而不贪名貨者,则不致污辱、危殆,可以長且...
03313
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10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10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《老子》‘以’字作介词用者,有后置之例,说详一章。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’,猶云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’也。以此为校,王本最长。”
03813
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前句作“无道”,无“天下”二字,后句同此。今从甲本。罗卷本“戎”误作“我”,谓“天下无道,我馬生於郊”。传世诸本同此二句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句尾有“矣”字,...
04613
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05_罗振玉

<p>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05_罗振玉</p>-齐物书舍
罗振玉云:'敦煌辛本无'云'字。景福本、敦煌庚本作'故聖人言云'。'
05413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4_明太祖

<p>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4_明太祖</p>-齐物书舍
明太祖注云:“君子之道,行人不能知,以其无夸己之言。其又不自矜,既不自矜,何有妄言?妄言既无,安有瑕謫?”
04013

《老子》79_述评

<p>《老子》79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这里老子提出'怨',并指出了杜绝产生'怨'的根源等问题。 老子认为'怨'是一种产生社会祸乱的因素,要自善修德,杜绝'怨'于未生。如果等到'大怨发生而再希图和解,那定会留下余怨',这当然不是妥...
04613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2_奚侗

<p>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2_奚侗</p>-齐物书舍
奚侗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,是謂襲明。’以文谊求之,今本脱二句。”
05513
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淵貧’,‘貧’,河上作‘乎’。”
05113
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3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3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《老子》言‘谷’者,多矣;如十五章:‘旷兮其若谷;’二十八章:‘为天下谷;’三十二章:‘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谷之于江海;’三十九章:‘谷得一以盈;’四十一章:‘上德若...
04913
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3_魏源

<p>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3_魏源</p>-齐物书舍
魏源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吾何知其然哉?以此。’傅奕作‘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?以此’。”
03413
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3_陈碧虚

<p>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3_陈碧虚</p>-齐物书舍
陈碧虚云:“王弼本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者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王本无“者”,与陈见王本不同。
03713
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4_顾广圻

<p>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4_顾广圻</p>-齐物书舍
顾广圻云:“傅本及今《德经》皆无上、下两‘也’字。藏本‘傷’下有‘人’字,是也,傅本及今《德经》皆有。”
02513

《老子》17_音韵_02_古棣

<p>《老子》17_音韵_02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有、譽、侮为韵,有、侮入之部,譽入鱼部,此为之鱼合韵。按劳健说,有、譽、侮皆入是(之)部;王力据《诗经》,侮入侯部;按谐声例,侮从每声,造此字时当入之部。”
04013
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10_吴澄

<p>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10_吴澄</p>-齐物书舍
吴澄云:“舟輿、甲兵,非一人所可独用,谓什伯之器也。无所乘、无所陳,不用也。无所往,则无用乎舟輿;无所争,则无用乎甲兵。”
04713
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20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20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餘食者,残餘之食。贅行者,疣贅之行也。残餘,食之秽;疣贅,身之病。以此‘自見’、‘自是’等行,其于道而论之,如残餘贅疣,人所共恶之。谓之‘贅行’者,为‘自見’、‘自是...
03013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五语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,不言而善應,不召而自來,彈而善謀”,前两语句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中间两句同此;最后一句“繟然”作“彈”,无“然”字。按:“彈”为“行...
04313

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苏辙本“有”字无,謂“不自伐,故功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本。
035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