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7_王先慎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3_薛蕙
《老子》64_04_校笺_02_张煦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7_焦竑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2_傅奕本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2_马叙伦
《老子》72_今译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6_吴澄
吴澄注云:“夸其功曰‘伐’,负其長曰‘矜’,長謂能之过人。”水海按:《尚书·大禹谟》云:“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争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争功。”吴氏训“長”为“能之过人”,則本于《...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3_魏源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8_清世祖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”,句首无“夫”字,“天”后无“下”字,句末有一“乎”字;按:有“天”字无“下”字,文义則缺,且其他通行本皆有“下”字,今据补(复旦本、...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6_罗振玉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11_劳健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5_古棣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12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樸’,甲本作‘楃’,乙本作‘樸’。今从乙本。樸,指原始的质樸,即指‘道’。器,指失去原始质樸之后的具体器用。‘之’,甲本、乙本无此字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有‘之’字。今据...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20_古棣
古棣云:“‘或接或墮’,《老子想尔注》本及唐景龙碑、唐人写本残卷丁本、遂州龙兴碑、李荣《老子注》本皆如此(景龙本作‘隳’——引者);王弼本‘接’作‘挫’,河上公本作‘载’,帛书甲本...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掘’,求物反。河上本作‘屈’,屈竭也。顾作‘掘’,云:‘犹竭也。’‘動而愈出’,愈,羊主反,又羊朱反。”水海按:今查河上公诸本皆无“屈竭也”三字注文。
《老子》08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如”作“治”,当为“似”的音假(上古二字皆为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为“似”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刘惟永本“上”作“其”,“如”作“若”,谓“其善若水”。其他诸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抱朴子·应嘲篇》‘先生載營抱一’,‘載’、‘哉’古通,不烦改字。然以‘載’字属上句读,是也。盖上章十二句,句末‘之’、‘已’、‘之’、‘保’、‘室’、‘守’、‘驕...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4_吴云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10_楼于烈
楼于烈云:“‘唯’,唯諾。‘诃’,《说文》:‘大言而怒也。’原为‘阿’,据刘师培、易顺鼎说校改。易说:‘唯’、‘阿’义同,于文不合,疑‘阿’当作‘呵’。按刘、易之说是。据长沙马王堆...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此两句作“其請甚真,其中有信”。此正承上文“中有请兮”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正引有此两句,作“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”。可证汉初之前的经文即如此。严灵峰之说非是...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5_张煦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7_林希逸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2_河上公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6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强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。’按此十五字疑本作‘强為之容曰大,曰逝,曰遠,曰反’。‘名’、‘容’形近,且涉上文而讹。道既‘字之曰道’,不能又‘名之曰大’,本书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