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2_王昶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翕者,敛也,合也。與‘張’为对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翕’,乃原文也。传写者或增其偏旁为‘噏’,为‘偏’,为‘歙’。帛书甲本讹而为‘拾’,乙本又变为‘擒’,皆失之。...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11_劳健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3_陆德明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7_徐梵澄
《老子》37_01_校笺_05_郑良树
郑良树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同时都作‘道恒无名’,这已经是很不寻常的现象了。因為二本抄写时代既不同,所据者也不同。‘道恒无名,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’,读起来不但比‘道常无為而无不為...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8_朱谦之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1_劳健
劳健云:“按:《吕览·侈乐篇》:‘若冰之于炎日,反以自兵’,高诱注:‘兵,灾也。’‘木强則兵’,‘兵’字义亦当如是。木之摧折与自焚,皆可谓之兵也。王弼注‘兵强則不勝’云:‘物之所恶...
《老子》47_音韵_03_顾炎武
《老子》31_02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3_古棣
古棣云:“应作‘出言’。‘言’字與下句‘視之不足見’谐韵,作‘出口’误。唐以后各本,作‘出口’者,乃后人据河上公注本而误改。帛书甲本、乙本皆作‘故道之出口也,曰’,许抗生从之,误。...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7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致虚極,守静篤’,《文子·道原篇》所引即如此。景福本‘致’作‘至’,古字通。帛书一、二句末都有‘也’字。甲本‘静篤’作‘情表’,乙本‘静篤’作‘静督’,盖皆声假。”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遂州本无“以”字,“天地”作“天下”,谓“可為天下母”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节解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英伦本、楼正本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4_想尔注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9_劳健
劳健云:“‘抗兵相如’,敦煌唐写本如此。范与开元、河上、诸王本皆讹作‘相加’。王弼注:‘抗,舉也;加,当也。’按:《战国策》‘夫宋之不如梁也’,高注:‘如,当也。’证王注‘加’字,...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9_东条一堂
东条一堂云:“‘道之出口’,古本、碑本‘口’并作‘言’。弘按此注及二十三章注,俱作‘出言’。《释文》出‘尺类反’,合而稽之,王本经文本作‘出言’明矣。其作‘口’者,盖缺上画也。何晏...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今本‘大辯若訥’,帛书甲本作‘大赢如纳’,乙本仅存一‘絀’字。按甲本‘大赢如炳’与今本‘大辯若訥’,两句句尾皆为从‘内’声之字,彼此皆可借用。其中主要的区别是‘赢’与‘辯...
《老子》37_01_校笺_0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道恒无為,而无不為’,诸本俱如此,唯‘恒’作‘常’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‘道恒无名’,今‘恒’字依帛书。蒋锡昌曰:‘道常者,道之真,一章所谓常道也。’王夫之亦读作‘道,常,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馆本、磻溪作‘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’。臧疏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義教之’。又按:‘義’字实‘亦’字音讹,因‘而’一本‘亦’‘義’重出矣。”
《老子》42_述评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8_想尔注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2_大田晴轩
大田晴轩云:“‘幾’,平声,近也。《系辞上》传曰:‘乾坤或幾乎息矣’。《礼记·乐记》曰:‘知乐则幾於礼矣;’注:‘幾,近也’。《庄子·渔父篇》曰:‘幾於不免矣。’《吕氏春秋·大乐篇...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9_朱谦之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9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韩非《喻老》,以‘病病’作‘不病’,王先慎注曰:‘此谓不以为病,故能除病’,显然已非老旨。俞樾、刘师培皆据韩以改老,错了。如依《御览》所引来演推,此章全文当作‘知不知,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