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之在天下”,句首损掩“聖人”二字,句末无“也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取人之在天下也”,“”即“聖”之省形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易玄本...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上善之行,如水之能,具在下文,皆含法喻。水性甘凉,散洒一切,被其润泽,蒙利则长,故云善利,此一能也。天下柔弱,莫过于水,平可取法,清可鉴人,乘流遇坎,与之委顺,在人所...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4_唐玄宗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愛以身為天下,女何以寄天下”,前句同此句;从上下文义看,后句不通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“若”作“女”;“女”,后来写作“汝”(“女”為“汝”的古字)。《集韵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9_王弼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第一句“其”后误脱一“鋭(简作锐)”字;第二、三句同此;第四句作“同□□”,损掩“其塵”二字。帛书乙本第一句“鋭”假作“兑”(上古二字皆为月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为...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09_音韵_04_徐梵澄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4_张煦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11_宋徽宗
宋徽宗注云:“耕而食,织而衣,含哺而嬉,鼓腹而游,民能已此矣。止分故甘,去华故美,不扰故安,存生故樂。居相比也,聲相聞也,而不相與往來,当是时也,无欲无求,莫之为而常自然,此之谓至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3_张松如
《老子》43_音韵_02_薛蕙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4_罗振玉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6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甲本作‘’,乙本作‘欱’,‘欱’、‘’当是‘翕’的古异体字。河上公古本(即王羲之本)作‘惵惵’,伪河上注传本有的作‘怵怵’,有的作‘淡淡’(见陆德明《释文》)。”水海...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13_罗运贤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7_罗振玉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2_范应元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善”,犹“好”也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云:“至下谓之地。”《礼论篇》云:“地者下之极也。”刘熙《释名》:“地,底也。”“居善地”,则言水好居下,如本章谓“居衆人之所惡”,即谓...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3_顾欢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4_李道纯
李道纯云:''天下柔弱莫過於水',或云'莫柔弱於水',非也。'水海按:李氏所说不确。'莫',否定性无定代词,作主语,'没有什么'之义;'於',介词,表示比较的对象。'天下莫柔弱於水',意即'天下...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聖人之在天下,歙歙焉’,‘歙’,音吸,收敛也。聖人之心与百姓之心,其初均同乎虚静、纯粹,至善未有恶也。惟聖人清静无欲,自全其初,则百姓亦清静无欲,各全其初。故聖人之在...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11_宋常星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4_严可均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作‘與兮’,臧疏、罗卷、易州、磻溪、馆本、赵并无‘兮’字,下同。弼注曰:‘冬之涉川,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。’则王作‘豫然’。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作‘豫兮其若冬涉大川’...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3_薛蕙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美’與‘惡’一德,世人以为绝然相反之事,然亦不过程度之差耳。故曰‘美之與惡,相去何若?’老子此言,盖欲圣人以无为为化,而自根本上泯绝人间美惡之分也。四十九章:‘圣人无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