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4_严灵峰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22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此下言天道谦虚,以戒人事勇敢。天不与物争,四时盈虚,物无违者,故善于勝。天何言哉?福善而祸淫,曾无差忒,故云善應。天道不召物使从己,物不能违,自來顺天耳。天道玄远,繟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若民恒是死,則而為者”,前句“使民”作“若民”,无“且”字,“是”為“畏”的误写,或“恒是”下捝一“畏”字;后句“而”前衍一“則”字,无“畸”字。《甲本释文》校...
《老子》22_音韵_03_朱谦之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谓失道者則同於失道之人,故同於道者,有道者亦与之相得。同於德者,有德者亦与之相得。而同於失者,則失道者亦与之相得。此乃同声相应、同气相求也。是知人之言行,当疏通安静,不...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知足,则箪食瓢饮而自乐;知止,则功成名遂而身退。此老子复晓人曰:是故甚爱名者,则必大費精神;多藏貨者,则必重失身命。惟知足、知止而不贪名貨者,则不致污辱、危殆,可以長且...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10_蒋锡昌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4_张煦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《老子》,凡‘常’字,多作‘恒’,以其传写时代甚早,故不避汉文帝讳,仍原文用‘恒’字。此后各本,凡用‘恒’字处,皆改作‘常’矣。亦犹用‘邦’字处为避高祖讳,皆改作‘...
《老子》78_述评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10_蒋锡昌
《老子》27_音韵_05_古棣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4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不治’本作‘不為始’,‘為’字恐后人所增,‘始’与‘治’字形相近,传写者误作‘始’耳。王弼本作‘而不辭’,‘辭’字恐本作‘罱’,治古文,后人误加辛旁為‘辭’,‘不...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恒不雞,復歸婴兒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德’字原无重文号。按下文‘德乃足’、‘德不貣’例,此处当作‘德不離’,写者误将‘德’字重文号置於恒字之下。乙本此三处...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4_奚侗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‘不可為也’下当有‘不可執也’一句,请举三证以明之。《文选》干令升《晋纪总论》注引《文子》称《老子》曰:‘天下,大器也,不可執也,不可為也;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’其...
《老子》05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8_蒋锡昌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3_魏源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3_陈碧虚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4_顾广圻
《老子》17_音韵_02_古棣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10_吴澄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2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餘食者,残餘之食。贅行者,疣贅之行也。残餘,食之秽;疣贅,身之病。以此‘自見’、‘自是’等行,其于道而论之,如残餘贅疣,人所共恶之。谓之‘贅行’者,为‘自見’、‘自是...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五语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,不言而善應,不召而自來,彈而善謀”,前两语句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中间两句同此;最后一句“繟然”作“彈”,无“然”字。按:“彈”为“行...
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8_易顺鼎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5_毕沅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19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或載或隳’:‘載’,安;‘隳’,危。河上公注:‘載,安也;隳,危也。’‘載’,王弼本原作‘挫’字,和上下文义不符,因据河上公本改正。‘夫物或行或随,或歔或吹,或强或羸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