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8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河上本‘柢’作‘蒂’。注云:‘深根固蒂者,乃長生久視之道。’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树木有曼根,有直根。(直)根者,书之所謂柢也。柢也者,木之所以建生也。曼根者,木之...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5_纪昀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2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俞说是。二十二章云:‘敝則新。’‘敝’、‘新’并文,此‘蔽’当作‘敝’之证。又《文子·十(九)守篇》曰:‘是以蔽不新成。’《上仁篇》曰:‘不敢积藏者,自损弊不敢坚也。不...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'水之为性,善下不争,动静因时,方圆随器,故举天下之柔弱者,莫过於水矣。而攻堅强,莫之能勝者,夫水虽柔,而能穴石;石虽堅而不能损水。若以堅攻堅,则彼此而俱损;以水攻石,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09_张煦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6_马叙伦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余培林说是也。王弼所谓“木(車)、埴、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无為用也。言无者,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”吴澄所谓“車非轂輨空虚之处可以轉軸,则不可以行地;器非中间空虚之...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謂龍辱若驚”,“胃”為“謂”之音假或省写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是胃弄辱若驚”,“胃”為“謂”之假借,“弄”為“寵(简作宠)”之假借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订。...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1_音韵_02_朱谦之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6_奚侗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11_水海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9_严可均
《老子》50_03_校笺_04_张舜徽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8_张煦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5_严可均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应作“侯王”,与“正”字自谐句中韵也。又,作“正”是。正,為准则、标准之义。黄生《字诂》云:“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,以某月為岁首,盖准此以為标的,故曰正。犹言斗柄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20_吴澄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囊底曰橐,竹管曰籥。冶炼之处,用籥以接囊橐之风气吹炉中之火。天地之間虚通而已,亦如竹管之接气,虚而不曲也。气来则通,气往则不积,譬彼橐风之俞动,则此籥气之俞出,炉中之物...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景福、柰卷、河上并作‘法物’,楼正、傅、范、王羲之并作‘法令’。作‘法令’是也,‘法物’无义。强本成疏‘法物犹法令’,知‘法令’义优。···‘物’字盖涉上文‘奇物’...
《老子》59_04_校笺_02_张煦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忽恍’,王弼作‘惚怳’。河上‘忽’是,弼‘怳’是,其‘恍惚’则并非是。奕借‘芒刺’、‘菲芴’之字為之,与《庄子》‘杂乎芒芴之间’字同。”
《老子》23_音韵_02_朱谦之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12_水海
水海云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其德有餘”。《韩非子》如此文字,说明韩非所见先秦故本作“有餘”而不作“乃餘”。帛书乙本同《韩非子》,不误也。古棣认为作“乃餘”,但在译文时,却又译为“有餘...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儼兮其若客’。王弼作‘儼兮其若容’,非是。‘客’與‘釋’、‘樸’等字為韵也。《论语》‘居不客’,陆德明曰:‘本或作容。’其误與此同。”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3_陈景元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作“□□□□,□恒名也”,前句全损,后句损一“非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及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、道应训》引皆无两“也”字,“恒”作“常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