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9_王昶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3_劳健
劳健云:“‘必固興之’,‘興’当作‘舉’,叶下句‘必固與之’。古‘舉’、‘與’字通。如《礼运》‘选贤與能’,《大戴礼记·王言篇》作‘选贤舉能’,是也。疑此字本亦作‘與’,后人不识‘...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貴言’,所謂‘聖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’也。貴,重也。謂人君之言,猶豫迟疑,不肯轻易出口,恐致下之不信己也。河上本作‘猶’,与帛书乙本合,今从之。王弼本作‘悠’,则...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11_音韵_02_顾炎武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3_劳健
劳健云:“古读‘宗’字,音近于尊。《左传》‘伯宗’,《穀梁传》作‘伯尊’。《释名·释宫室》:‘宗,尊也。’《周易》:‘同人于门,同人于宗。’门、宗为韵。《论语》:‘因不失其亲,亦可...
《老子》02_音韵_02_顾炎武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9_罗振玉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2_奚侗
奚侗云:“《说文》:‘企,举踵也。跨,渡也。’段玉裁云:‘跨,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。’企而立者不可以久立,跨而行者不可以长行。盖任智尚力,违乎自然者,必至求得反失。”又云:“各本...
《老子》08_01_校笺_03_想尔注
《老子》15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去’,羌吕反。”水海按:“羌吕反”同《广韵》“羌举切”,今音qù,上古為溪纽鱼部【k*ǐa】;故此“去”之义,当為:除,除去,去掉。《广韵·语韵》:“去,除也。”《集韵·...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5_严可均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9_朱谦之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3_劳健
劳健云:“诸家解此‘德’字亦如‘道德’之‘德’,非也,当通作‘得’。谓以知治國,國斯賊焉;不以知治國,國斯得焉。句中两‘之’字,义犹‘則’也。或作‘福’者,疑即误会字义所改。”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3_严可均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10_严復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“敵(简作敌)”后有“矣”字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執”字用朱涂过。”帛书乙本前句、后句皆同此,今从帛书乙本。按: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“乃”为“扔”。...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民”而不作“人”,帛书乙本、严遵本、河上公本等汉代人本和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即作“民”。从帛书本和汉代人本考察,《老子》“有車舟……而用之”几句俱全,马氏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曰:“御注、河上作‘跂者不立’。王弼作‘企者不立’。易州‘牵者’,各本作‘跨者’。按当是‘夅者’。”水海按:景龙本“企者不久”句后,尚有“李者不行”句。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11_严可均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5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按:《说文》:‘歙,缩鼻也。’有缩义,故與‘張’为对。···歙、翕、噏诸异体,均为通用之字。帛书乙本作‘將欲擒之,必古張之···’甲本‘擒’字讹作‘拾’。‘擒’字当亦‘...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08_朱谦之
《老子》14_音韵_04_江有诰
《老子》17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用之”,损掩“使民復結繩而”六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民”作“人”,无“復”字,谓“使人結繩而用之”。王弼本、集唐字本...
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王弼注云:“听之不聞名曰‘希’。‘大音’,‘不可得聞之音也’。”“大音”,或者说“不可得聞之音”,即所谓“超聲”。据《国语·周语》载公元前519年将铸“无射”大钟,单穆公直谏...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’,帛书甲、乙本与今本叙次互到,且误‘是’为‘視’,传写者乱之也。观下文‘不自見故明,不自是故彰,不自伐故有功,不自矜故長’数句叙次,与此相同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