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俞说恐未然。两句承‘大國取小國’、‘小國取大國’分言。两句不同,即在一‘以’字、一‘而’字。以取者取人,而取者取於人。‘以取’者取人,谓大之纳小也;‘而取’者取於人,谓...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6_杨树达
杨树达云:“‘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;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’俞氏云:‘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’两句,文义无别,疑有夺误,当作‘故或下以取小國,或下而取大國’。...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俞说长。臧疏、馆本、卷子成疏‘以取’亦作‘而取’,則与易说不相应。惟三本‘而取’作‘而聚’,故成疏曰:‘言小國用柔,故聚於大國之中。大國用下,故取得万國之欢心。用下...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或”,肯定性无定代词,有的。“以取”,即用以取也;“而取”,即而被取也。“以取”之“取”是主动词,“而取”之“取”是被动词。两句言:所以,有的谦下用以会聚,有的谦下而被容...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损掩“故”字,据乙本校补,其他文字同此;乙本作“故大國者不□欲并畜人,小國不□欲入事人”,两处“邦”字作“國”,“兼”作“并”,“小國”后无“者”字,二“過”字损掩。...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兼畜”,即“并畜”,帛书甲、乙本此两语义同。“畜”,畜养,饲养,育养。“兼畜”义谓收抚、收养。“入事”:入,进身;事,服事;此语义谓侍奉。此二句言:大邦没有過分的欲望,就...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6_范应元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皆得亓欲,□□□□□為下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為“夫皆得其欲,故大邦者宜為下”。帛书乙本作“夫□□其欲,則大者宜為下”。损掩“皆得”二字,据甲本校补。今前句从甲本...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3_薛蕙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5_严可均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两者各得其所欲,故大者宜為下’,按:六朝残卷无‘两者’二字,易州作‘此两者’,馆本、卷子成疏作‘夫两者’,易州、柰卷、张之象无‘故’字,譣弼注曰:‘故曰:各得其所欲,...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’,按:‘欲大’当作‘大欲’,转写误倒。夫两者各得其所大欲者宜為下,正总承上文而言,谓大國小國各得其所大欲者俱宜居下也。大國所大欲者兼畜人也...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高谓“欲大”连读,当作“大欲”,两句作一句,非也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本“欲大”之间皆有“故”字,帛书“欲大”之间有“則”字,“欲大”不得连读并不得作“...
《老子》61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61_音韵_02_水海
《老子》61_音韵_03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61_今译
《老子》61_述评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损掩一“道”字;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注’,乙本同,通行本作‘奥’。按:‘注’读为主,《礼记·礼运》:‘故人以为奥也’,郑注:‘奥,犹主也。’”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