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4_罗振玉
《老子》31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马说非也。《道藏集注》本于本章末引王弼注云:“疑此非老子之作也。”宋晁说之题王弼注《道德经》也说:“弼知‘佳兵者不祥之器’至於‘戰勝以喪禮處之’非老子之言。”又,据马叙伦《...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作“情,是謂復命”,“情”为“静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从纽耕部),“胃”为“謂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静,是胃復命”,“胃”为“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聖、知本欲以利民,而其末必至害民。盖聖、知之迹彰,则寝失无為之化也。上失无為,则下多妄作,民遭其害。故絶其世俗之所谓聖、知之事,则民百倍其利矣。”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7_焦竑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5_严可均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11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不失其所’之‘所’字,在这里尚未与‘能’字对称,然已具有了中国哲学中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之含义。原‘能知’和‘所知’,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。释家以为‘所知’依附于‘能知’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9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7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輜重所以卫身,言聖人終日所行,不外治身之事,雖有眩惑耳目之事,不关於内念,谓心不役於万物,超然物表也。后世人主视天下為重,以一身為輕,皆不知身為治本,不治身,則失其本,...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6_毕沅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5_朱谦之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1_校堪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虎无所昔亓蚤,兵无所容□□”,前句“昔”即“措”的假借(两字皆属铎部),“蚤”为“爪”之假借(二字皆属幽部);后句损掩“其刃”二字。帛书乙本前句仅残留“其蚤”二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9_苏辙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8_孙诒让
孙诒让云:“‘’即‘揣’之或体,见《集韵·四纸》。然以注义推之,‘揣’当读为‘捶’(《集韵·三十四梁》文以‘’为或‘捶’字,二字古本通也)。王云:‘既揣末令尖,又鋭之令利;’即谓捶...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11_傅山
傅山云:“‘學’本义‘觉’,而學之鄙者无觉。··曰‘吾聊乐尧舜之道’,世儒之所谓學也。病老子者曰‘絶學’,老子之所谓‘絶’者,‘絶河’之絶也。學如江河,絶而过之,不忱没于學也,觉也...
《老子》68_述评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10_黄瑞云
黄瑞云云:“‘同於德者’四句,王本作‘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’他本亦基本相同。唯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同於德者,道亦得之;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為天下,恒德乃□”,前句脱“浴”字(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浴’字脱重文号,据乙本补。”),后句损掩“足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。许抗生、高明引甲本误作“為天...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10_冯达甫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1_朱谦之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5_高亨
高亨云:“《说文》:‘嗇,爱濇也,从來,从面,來者面而藏之,故田夫谓之嗇夫。穡,穀可收曰穡。从禾,嗇声。’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曰:‘嗇字本训当为收穀,即穑之古文也’,其说甚确,嗇...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4_罗振玉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馳騁田臘使人□□□”,“獵”假作“臘”(二字上古皆為来纽叶部),“心發狂”三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同此句,唯“獵”假作“臘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