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5_葛洪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10_俞樾
俞樾云:“唐景龙碑及傅奕本并作‘求以得’,正与‘有罪以免’相对成文,当从之。‘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’,九字为句,乃设为问辞以晓人也。‘不曰求以得,有罪以免邪?’言人能修道则所求者可以...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之至柔,□甹於天下之致堅”,损掩一“馳(简作驰)”字,“甹”为73德篇校笺译评“聘(简作骋)”的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耕部)或省写,“致”为“至”之借字(上古二字皆...
《老子》77_音韵_03_高亨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3_水海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4_朱谦之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04_范应元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蹶,颠仆也。侯王得道之用,而能為天下之主,当须忘其尊崇,谦以自牧,若矜其尊貴,將恐至于颠仆,不能正定天下也。书云天生万物,唯人為靈,元后作人父母,是知圣教所属在乎一人...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2_罗运贤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‘用之不足既’,按《说文》‘既,小食也’。上文谓樂、餌可以止過客,而道则异是。樂可聽,餌可視可食,而道则不可視、聽、食也。故云‘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足既’。旧...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5_许抗生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三章:‘為无為,则无不治’,即此‘為无為’之义。四十八章:‘取天下常以无事’,即此‘事无事’之义。三十五章:‘道之出口,谈乎其无味’,即此‘味无味’之义。三句词异谊...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5_张松如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10_成玄英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13_吴怡
吴怡云:“‘全而歸之’的‘全’,虽然是由前一句的‘曲則全’而来,可是它的意义却不限于‘曲則全’的‘全’字。老子在此处只是以‘曲則全’為例,其实,这里的‘曲則全’是包括了‘枉則直’、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1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引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此《老子》古本也。王本亦有‘出於’二字。王弼上文注云:‘气无所不入,水无所不出於经。’注文‘水无所不出於经’,当作‘无所不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18_林龙江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3_陈碧虚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无‘知’字,盖原文如此。此承上句‘和之至也’而续申之曰‘和曰常’,谓和柔乃养生治国之常理也。下句即继之以‘知常曰明’,文意自顺。今本‘和曰常’上有‘知’字,乃沿...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微”,帛书為是。“微”,无形迹之义。《说文》:“微,隐行也。”《小尔雅·广诂》:“微,无也。”又河上公注:“无形曰微。”吴澄注:“微则杳漠无形。”“道”非視觉所能及,...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9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本无為,心非有作,一念才起,即是妄源。為恶為善,而事虽不同;逐境逐情而意常不异。妄念既作,莫非危机,故舜曰:‘人心惟危。’是以聖人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常因自然...
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56_09_校笺_03_张松如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与今通行本勘校,傅奕本等古本有此句,而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范应元本等本皆捝“之能成大也”或“能成其大也”等半句,当应据帛书甲、乙本补正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