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79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2_河上公

<p>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2_河上公</p>-齐物书舍
河上公注云:“‘絶巧’者,诈僞乱真也。‘棄利’者,塞贪路闭权门也。‘盗賊无有’,上化公正,下无邪私。”
04910
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释德清本“利”作“智”,谓“絶巧棄智,盗賊无有”。经训堂刊傅奕本“賊”作“跖”,谓“絶巧棄利,盗跖无有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04612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7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7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仁義顺乎自然,孝慈根于天性,皆不能有意强為,强為则失其真,浸假而天下皆假仁義之名以行其私焉。《史记·鲁仲连列传》:‘昔者齐威王尝為仁義矣,率天下诸侯而朝周。’夫仁義...
0559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6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6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仁義本欲以治民,而其末必至乱民。盖仁義之名显,则寝失自然之本也。上失自然,则下生人僞,民鲜貞良,故絶弃世俗之所谓仁義之事,则民復孝慈而不知以為孝慈矣。”
0287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5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5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前章云‘大道廢,有仁義’,此云‘絶仁棄義,民復孝慈’者,明大道之世,所谓玄同,民无私亲,悉皆慈孝,故理至则迹灭,事当而名去。今六纪廢絶则孝慈名彰,若絶兼爱之仁,棄裁非...
04315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4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4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‘絶仁棄义,民復孝慈’,《晋书·李充学箴》引‘民’作‘家’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絶仁之见恩惠,棄義之尚华言。‘民復孝慈’,德化淳也。”
0569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3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3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絶民’,各本作‘絶仁’。”水海按:景龙本“絶民”之“民”字涉及上下文“民”字而误。
0429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2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2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絶仁棄義,民復孝慈’,‘復’音服。‘復’,反也。”
0295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作“民復畜兹”,无“而”字,“畜”為“孝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晓纽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同此两句。今从乙本。遂州本、(唐)李荣本无“而”字,“民”...
0339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5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5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聖、知本欲以利民,而其末必至害民。盖聖、知之迹彰,则寝失无為之化也。上失无為,则下多妄作,民遭其害。故絶其世俗之所谓聖、知之事,则民百倍其利矣。”
0498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4_王安石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4_王安石</p>-齐物书舍
王安石注云:“‘絶聖棄智,民利百倍’,所以返樸也。”
03612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3_庄子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3_庄子</p>-齐物书舍
《庄子·肤箧篇》云:“世俗之所谓至知者,有不為大盗积者乎?所谓至聖者,有不為大道守者乎?····聖人已死,则大盗不起,天下平而无故矣。··上诚好知而无道,则天下大乱矣。” 又,河上...
04610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2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2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知”。想尔本、傅奕本等本即作“知”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和《在宥篇》两次援引皆作“知”。“知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。又,帛书甲本与通行本无“而”字,乙本有“而”字...
0337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1_高亨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1_高亨</p>-齐物书舍
高亨云:“按:《老子》书称‘聖人’者凡三十许处,皆视為至高之人而无诋訾之语,此乃云‘絶聖’者,非自相矛盾也。《说文》:‘聖,通也。’是此‘聖’字之义。《诗经·凯风》:‘母氏聖善。’...
0525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0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0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龙兴碑、李荣‘民’作‘人’,下同。按:圣者创制立法,智者舞巧弄诈。五十七章‘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’;六十五章‘以智治国,国之贼’;故必絶之弃之,而后民利百倍也。《韩非子·...
02910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9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9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此二句。范‘棄’作‘弃’,下同。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、《理惑论》、《广弘明集》八《释道安二教论》引并作‘絶聖棄智’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8_纪昀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8_纪昀</p>-齐物书舍
纪昀云:“《永乐大典》‘絶聖’二句,在‘絶仁’二句之下。”
03410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7_魏稼孙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7_魏稼孙</p>-齐物书舍
魏稼孙云:“‘絶聖棄智’,御注‘智’作‘知’。”
0419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</p>-齐物书舍
武内义雄云:“遂州本‘民’作‘人’,盖避唐讳。”
03111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5_张煦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5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吕等‘知’作‘智’。”
0428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4_毕沅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4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诸本‘知’作‘智’。”
03910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絶聖棄知,民利百倍’,古本。”
03711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百倍’,倍,蒲罪反。”水海按:上古“倍”为並纽之部字,拟音【be】。帛书甲本假借為“負(简作负)”,“負(简作负)”,亦為并纽之部字,拟音【bǐwe】。因上古无轻唇音,所...
04415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聖(简作圣)”作“聲”(為“聖”之音假,二字皆為书纽耕部),无“而”字,“倍”假作“負(简作负)”(二字皆属并纽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前句“聖”省作“取...
04415

《老子》18_述评

<p>《老子》18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这一章节旨在说明“仁义”、“大伪”、“孝慈”、“贞臣”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。老子认为,“仁义”、“大伪”、“孝慈”、“贞臣”等都是在君上失道丧德的病态社会条件下出现的。至德之世,道德...
0359

《老子》18_今译

<p>《老子》18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大“道”被废弃了,于是才会提倡仁义;智慧出现了,于是才生起诈伪;父子、兄弟、夫妇之间不和睦,于是才会提倡孝慈。国家政治混乱动荡,于是才会产生忠贞之臣。
03411

《老子》18_音韵_05_本章韵读

<p>《老子》18_音韵_05_本章韵读</p>-齐物书舍
本章韵读:義、僞,歌部;慈,之部,歌之合韵。亂,元部;臣,真部;元真合韵。
04110

《老子》18_音韵_04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8_音韵_04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故大道廢,安有仁義;知慧出,安有大僞;六親不和,安有孝慈。”義【nǐai】、僞【nǐwai】,皆疑纽歌部;慈【dzǐe】,之部(古棣谓“慈入支部”,则误也);上古楚语歌之合韵(通语...
0499

《老子》18_音韵_03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18_音韵_03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按‘義’古皆音‘俄’。《洪范》‘无偏无颇,遵王之义’;唐玄宗改‘颇’为‘陂’,其敕略云:‘朕三复兹句,常有所据,据下文并皆协韵,惟颇一字,实则不伦,宜改为陂。’吴棫曰:...
04310

《老子》18_音韵_02_奚侗

<p>《老子》18_音韵_02_奚侗</p>-齐物书舍
奚侗云:“義、僞、慈、臣为韵。僞从爲声,古或读若譌,与義相韵。義固从我声也。《老子》则读如今音,故十章以为韵疵、兒、雌、知。臣与義、僞、慈韵,乃音变。如《说文》赔读若指之例。”
058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