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6_梁启雄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7_刘文典
刘文典云:“《庄子·在宥篇》引曰:‘故貴以身於為天下,则可以託天下;爱以身于為天下,则可以寄天下。’按:‘身於為天下’,义不可通,两‘於’字,疑当在‘託’字、‘寄’字下。《道经·厌...
《老子》60_今译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9_马叙伦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6_罗振玉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6_罗运贤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10_王卡
王卡云:“‘自稱’,道藏河上公本作‘自謂曰’,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和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并作‘自曰’。”按:P二六三九、S三九二六此句作“是以侯王自曰孤、寡、不轂”。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上文已言‘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’;此又言‘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’;则文復矣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作‘聖人之不病也,以其不病,是以无病’,当从之。盖上言病病,故不病;此言不病,故无...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曲者,委曲从顺者也。言人能委曲从顺,不與物忤,則可以全身,故云‘曲則全’。枉者,受屈于物。直者,可以正曲也。《春秋》曰:‘正曲為直;’言人虽不與物忤,若物来枉己,己能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9_奚侗
奚侗云:“‘夷’,平也。平有正谊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‘忿纇无期’,杜注:‘戾也。’戾有反谊,此谓正言若反。夷纇相对,与明昧、進退同。河上本误作‘類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言道动出和气,以生于物,然后化之理由自未足,更生阳气,积阳气以就一,故谓之二也。纯阳又不能更生阴气,积阴就二,故谓之三。生萬物者,阴阳交泰,冲和化醇,则遍生遮汇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5_严可均
《老子》26_音韵_05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4_张煦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6_张煦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韩非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文子》等先秦古籍所引并为“少”,《老子》古本在先秦当作“少”。西汉至魏王弼犹作“少”,至唐傅奕始作“尟”(按范说作“尠”)矣。疑改“少”为“尟”...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5_俞樾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只此皆知两字,其惡其不善,便从此处有之矣。大道之妙,美者贵乎藏,善者贵乎隐。不知美之為美、善之為善,惟独自然,惟独无為。以皆知之美而為美,则暴于外,而未必有公物之实,焉...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此文本作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婴兒。知其白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’其‘守其黑,為天下式,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...
《老子》04_音韵_07_水海
《老子》08_音韵_05_高亨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仅残存一“愛”字,余皆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文字则为“民活國,能毋以知乎?”帛书乙本“活”作“栝”,其他文字同此。《乙本释文》校“栝”为“活”,其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...
《老子》33_04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‘自勝者强’作‘自勝之謂强’。《吕氏春秋·先己篇》‘故欲勝人者,必先自勝’,盖出于《老子》而变其文。”水海按:疑《韩非子》“自勝謂之强”的“謂之”为注文...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圣人能執道不失,则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非圣人有招来天下之心也。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并育而不相害者,惟圣人一毫无私欲,神安气平,而极于精通,无一物不得其所,圣人安平泰,...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‘大國’即万乘之邦。‘郊’,郭外也,之往也。言大國虚容譬于江海,江海处众流之下,故百川竞注。大國用道谦柔,故万邦归往,朝宗慕义满于郊郭也。‘郊’,本亦作‘交’字者,言大...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之不善也,何棄□有”,前句有一“也”字,后句损掩一“之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人之不善,何□□□”,后句损掩“棄之有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