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11_音韵_02_顾炎武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本作‘若’,《淮南子》作‘焉’,傅本及《庄子》作‘則’。窃谓作‘若’者,老氏本文;作‘焉’、作‘則’、作‘乃’者,诸字以‘若’字义不甚显,而各以同谊之字為训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將欲奪之,必姑予之”。“奪(简作夺)”,《说文》云:“奪(今简化作夺),手持隹(鸟之短尾)失之也。从又奞。”段玉裁注云:“‘手持隹失之也’,引申为凡失去物...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所言神不傷人者,岂但神灵无效,而不能傷害于人?而聖人以道临人,无为不扰,百姓自正,故云聖人以道莅天下尔,将欲发明聖德,故重云亦不傷人。”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9_高亨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4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容,通也,圣也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‘五曰思,思曰睿,睿作聖。’《洪范·五行传》:‘睿作容。’郑注:‘容当为睿,睿,通也。’愚謂‘容’本有通义,不烦改字也。《管子·大匡篇...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荒兮其未央哉’,‘央’,《音辩》云:‘中正也。’谓众人之荒於外学,其未知中道之中正哉!此兴叹也,人不知自然之道,则处事接物,牵於人欲,或偏或倚,或过或不及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6_薛蕙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40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亦有‘故’字,盖原文如此,今据补。此文自‘名與身孰親’至‘多藏必厚亡’,皆就庸常事物举例说明多欲之为害,而归结为知足知止之有益。其意乃谓人君者,宜恬静寡欲,无竞...
《老子》27_音韵_02_朱骏声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古棣、高明之说為是。《老子》行文,逻辑严谨,表义简赅,常使用“递转推衍句法”,诚如高明所举之例,又如第二十五章:“字之曰道,强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”等。这类...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13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其事好還’,‘還’,《释文》音旋;范应元注‘還,句缘切,经史旋、還通’;朱谦之说‘其事好還,謂兵凶戰危,反自为祸也’;陈鼓应则今译为‘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還报’。对‘好...
《老子》31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楚俗“貴左”是史实。本章“君子居則貴左”、“吉事上(尚)左”及通行本七十九章“是以聖人執左契,而不責於人,有德司契,无德司徹”,就反映了这种楚方俗。崔述在《丰镐考信别录》卷...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4_严可均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6_高明
高明云:“今本‘恬淡’二字,或作‘恬惔’,或作‘恬憺’,帛书甲本作‘銛襲’,乙本作‘銛’。甲本注:‘銛’、‘恬’古音同,‘襲(简作袭)’、‘淡’古音相近。乙本注:‘銛’读為‘恬淡’...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6_董思靖
《老子》35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成玄英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之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聽不足聞”。陈象古本无“足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聽之...
《老子》59_音韵_07_水海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5_吴澄
吴澄云:“安者,静之时也。静继以動,则徐徐而生矣。安谓定静,生谓活動。盖惟濁故清,惟静故動。以是推之,则曠者不盈而盈,敦者不器而器,涣者不凝而凝,儼者不為主而主,猶豫者不為先而先,...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’。王弼亦作‘凡’,馀与河上同。《庄子》作‘萬物云云,各復其根’。《说文解字》有‘物数纷酝’之言,是奕用正字。”
《老子》65_今译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朢呵其未央才(哉)”,“朢”为“望”的古体。《说文·壬部》:“朢,月满与日相朢,以朝君也。从月,从臣,从壬。壬,朝廷也。‘皇’古文‘朢’省。”商承祚《古文考》:...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世传本皆作‘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’,并多窜在‘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’之前。按:从经义分析,原讲三层意义:一为‘信言不美’,二为‘知者不博’,三为‘善者不多’。今本文次颠倒,经...
同仁堂关庆维:中医与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生命认知体系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敢’作‘能’。卷子成疏夺‘不敢’以下十一字。伦谓俞先生说是。弼注曰:‘然后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,為物之長也。’河上注曰:‘成器长,谓得道人也。我能為〔得〕道人之...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