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6_胡适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5_纪昀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大上,下知又□”,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“之”字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帛书甲本。高明謂甲、乙本作“太上”,则抄误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熊刻王弼本、张...
《老子》16_述评
《老子》16_今译
《老子》16_音韵_05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16_音韵_04_水海
《老子》16_音韵_03_顾炎武
《老子》16_音韵_02_朱谦之
《老子》16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9_宋常星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8_吴澄
吴澄注云:“‘殆’,謂损寿而危其身也。按:‘殆’字从歺,训危,训将,训近。凡字从歺者,多是死之义。‘殆’者盖危而将近於死也。死者气尽而终,盖有穷匮竟尽之意。‘没身不殆’,终此身而生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7_王弼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道乃久”:道者,“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於上古而不为老”(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),故謂道乃久。“久”,指没有时间界限。据杨慎说:“孔子以前,‘久’皆音几,至孔子传《周易》方有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5_张松如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4_朱谦之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沕身不怠”,损掩“道乃久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前句作“道乃”,误脱“久”字(高明已校补),后句作“没身不殆”。今前句从《甲本释文》,后句从...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8_王安石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惟天为大,唯王则之,其德同天而无不覆,故云‘王乃天’。王德如天,则无为而理,道化乃行,故云‘天乃道’。言守静致虚,歸根復命,其德如此,可以为王。”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6_王弼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天”:自然之天。“王乃天”:天下歸往才能顺任自然。“天乃道”:顺任自然才能合於道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能王,则德合神明,乃与天通。德与天通,则与道合同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3_严可均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□□天,天乃道”,损掩“王乃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。想尔本、遂州本“王”作“生”,两处“乃”字皆作“能”,謂“生能天,天能道”。景龙本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