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98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8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8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意林》引此句有‘者’字。‘瑕’字,易州作‘瘕’。‘謫’字,馆本作‘適’,易州、宋河上、张之象作‘讁’。成疏曰:‘謫,过失也。’是成亦作‘謫’。”
02711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7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7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不可開’,各本‘不’上有‘而’字,下句亦然。”
04011
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无為則无不為’,司马温公与古本有‘則’字,陈韶、王弼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见诸王弼本不作“則”,而作“而”。
04711
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5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5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善人’,御注、《大典》作‘故善人’,河上作‘故善人者’。”水海按: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则无“者”字。
04411
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9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9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《释文》出‘知者’二字,注‘音智’,是王本作‘知’。惟‘知’、‘智’意同,故古多通用。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使知者不敢為。’是成无‘夫’、‘也’二字,‘智’亦作‘知’。...
04611

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3_俞樾

<p>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3_俞樾</p>-齐物书舍
俞樾云:“‘兵无所其刃’,按《释名·释姿容》曰:‘容,用也,合事宜之用也。’兵无所容其刃,言兵无所用其刃,《庄子·胠箧篇》‘容成氏’,《六韬·大明篇》作‘庸成氏’。是‘容’与‘庸’...
03711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2_李道纯

<p>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2_李道纯</p>-齐物书舍
李道纯云:“‘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’。或云‘既知其母,復知其子’,二句皆非。”
04811
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0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0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‘散’并作‘揣’,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:‘大马之捶钩者’,陆德明《音义》曰:‘大马,司马也。···或说曰:江东三魏之间,人皆谓锻为捶,音字亦...
03011
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5_苏辙

<p>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5_苏辙</p>-齐物书舍
苏辙云:“樸,性也。道常无名,则性亦不可名矣。故其为物,舒之无所不在,而敛之不容毫末,此所以雖小而不可臣也。”
05411
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5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5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张之象作‘害’。《释文》于五十八章‘廉而不劌’下,始出‘劌’字,未知毕据何本。”
04411
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3_彭耜

<p>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3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行妨’,‘妨’音方。”
03811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0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0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‘腹’者,无知无欲,虽外有可欲之境而亦不能见。‘目’者,可见外物,易受外境之诱惑而伤自然。故老子以‘腹’代表一种简单清静、无知无欲之生活;以‘目’代表一种巧伪多欲,其结...
03711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7_罗振玉

<p>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7_罗振玉</p>-齐物书舍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淡’作‘惔’,无‘乎其’二字。”
05011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5_焦竑

<p>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5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是謂惚怳’,(龙兴观)碑本无四字,古本作‘芴芒’。”
03911
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4_毕沅

<p>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4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侯王’,‘守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06311
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5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5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亦將不欲’,王弼作‘夫亦將无欲’。”
06611
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5_刘师培

<p>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5_刘师培</p>-齐物书舍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此文,于‘難事’、‘大事’上均有‘之’字,当为古本。”
03811
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5_罗振玉

<p>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5_罗振玉</p>-齐物书舍
罗振玉云:“(上)三句‘廢’下,‘出’下,‘和’下,广明本均有‘焉’字;‘國家昏亂有忠臣’句,‘亂’下亦必有‘焉’字,石泐不可见。”
03311
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咳’,何来切,张玄静与古本同;《集韵》通作‘孩’;《说文》:‘小兒笑貌。’一云:‘子生周岁而能别人。’我獨静居,情欲未兆之始,如婴兒之未有分别也。”
04811
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缺“夫禮者,忠信之薄也”八字,帛书乙本“薄”假作“泊”(两字皆為并母铎部),“亂”省作“”。严遵本、吕知常本等本无“夫”字,无两“也”字,作“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...
04111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0_王弼

<p>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0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:“夫载之以大道,鎮之以无名,则物无所尚,志无所营。各任其貞事,用其诚,则仁德厚焉,行義正焉,禮敬清焉。弃其所载,舍其所生,用其成形,役其聪明,仁则尚焉,義则竞焉,禮则争焉。...
04111
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7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7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故《老子》曰:貴必以賤為本,高必以下為基。’是為《老子》原文。《原道训》‘是故貴者必以賤為号,而高者必以下為基’,上无‘故《老子》曰’...
05611
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反也者”三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皆无两“也”字。赵至坚本“反”作“返”,其他诸本同帛书乙本。
04711

《老子》42_今译

<p>《老子》42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“道”化生出“一”(元气),“一”化生出“二”(阴、阳二气),“二”化生出“三”(阴阳合和的中气),“三”化生出万物。万物都包涵着阴和阳两个对立面,中气是以阴阳合和而形成的统一体。...
04511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故知足之足’,司马无‘之足’二字。”
03011
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

<p>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</p>-齐物书舍
杨兴顺云:“在古代圣人中,老子首先把‘道’当作哲学上的范畴而给以各方面的论证。老子认为‘道’是自然界、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。在老子哲学中,‘道’意味着普遍存在的、视之不见的、与物质...
05011

《老子》01_述评

<p>《老子》01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老子本章提出了“道”这个哲学概念。在老子哲学中,“道”是个特定概念,它至少有五种规定性:一、道是太初混沌;二、道是客观实在;三、道是万物之本原;四、道是客观规律;五、道是政治、人生...
06311
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8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8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《释文》、《群书治要》及遂州本‘芻’作‘蒭’。李文仲《字鉴》曰‘芻,《说文》:刈草也,象包束草之形。从二屮,即草字也。俗又加草,非。’《吕氏春秋·贵公篇》高诱注引《老子...
03011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1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1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:‘此其无尸,故能成其尸。尸,主也。’疑成作‘此其无尸,故能成其尸`。”
05411
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5_张煦

<p>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5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苏、葛作‘殺人之衆’,‘則以悲哀泣之’,葛无‘則’字。”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作“殺人衆多,以悲哀泣之”。张氏所谓“苏作‘殺人之衆’”,当為他本。
04011